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识汇总,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识

tamoadmin 2024-06-2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文言文翻译句百句2.《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3.春季高考文言文4.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下)5.关于文言文的文学常识6.语文文言文常识题答案7.高中文言文常识8.高考语文文言文易考的40个官职!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

1.高考文言文翻译句百句

2.《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3.春季高考文言文

4.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下)

5.关于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6.语文文言文常识题答案

7.高中文言文常识

8.高考语文文言文易考的40个官职!

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识汇总,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识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10、报

①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似报主知 《促织》

②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报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④报答,酬谢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秦晋崤之战》

⑤报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滕王阁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1、暴

①突然

屡撩之,虫暴怒 《促织》

②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③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⑤暴露,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12、备

①具备,完备,齐全

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防备,准备

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晋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秦晋崤之战》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指南录〉后序》

③周到

备极护爱 《促织》

④备有

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

13、被

①覆盖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表示被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操吴戈兮被犀甲 《国殇》

③被子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过秦论》

②同“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15、悲

①哀痛,伤心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

②眷顾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④叹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16、北

①北方

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 《鸿门宴》

②特指元军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③向北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④败逃,败逃的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②背上背着

草屦,背筐,手长镵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离,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④离开,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⑤背诵

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三国志?王粲传》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黄州快哉亭记》

②逃亡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②本来,原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 《病梅馆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③来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

20、彼

①指示代词,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②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实构吾二君 《秦晋崤之战》

③别人,对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促织》

②强迫,威胁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开,打开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②开垦,开辟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秦晋崤之战》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护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②掩饰,隐藏,蒙蔽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24、毕

①完,完成,结束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项脊轩志》

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结束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全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沦》

②(piáan)能说会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合适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处,普遍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全,全部

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训俭示康》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与“里”相对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怀古》

②表明,表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在狱咏蝉》

③给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④标记,作标记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并

①合并,吞并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沦》

②并行,并列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并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促织》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苏武传》

④并且

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促织》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晋侯秦伯田郑 《左传?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领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韩非子?难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促织》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③轻视,看不起

不薄今人爱占人 《戏为六绝》

④(土地)贫瘠

薄田五十顷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与“厚”相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曼》

○6浅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②恬静,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诫子书》

32、博

①宽广,广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换取,讨取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织》

33、步

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秦晋崤之战》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脚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

③举足两次为 一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③裁决

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

35、苍

①深绿色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前赤壁赋》

②灰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36、操

①拿着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②从事,担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黄帝》

④操守,品德

虽贾人,有贤操 《汉书?张汤传》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武传》

②在草间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

③初稿.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结草:报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

38、策

①计策,策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归而求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

②竹制的马鞭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③拄着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39、曾

①曾经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训俭示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此儿当及其曾祖 《晋书》

40、差

①差别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差错,错误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③稍微地,比较地

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

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高考文言文翻译句百句

51、幸:①幸运(侥幸):则吾斯役之不幸。(《捕蛇者说》)

②希望:幸天下有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③宠爱(宠幸):高雅得幸于胡亥。(《史记·蒙恬列传》)

④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始皇帝幸梁山宫。(《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敬词(感到幸运):烦公幸卒调护太子。(《汉书·张良传》)

52、修:①修饰、装饰:美要眇兮宜修。(屈原《九歌·湘君》)

②整治、整理: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④高、长: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秦王纳谏》)

⑤编纂、书写:弟即修字数行。(《红楼梦》)

53、许:①答应、允许(赞许、赞同)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②表约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这样:吾头颅如许。(《宋史·杨万里传》)

④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⑤语气词:空有恨,奈何许!(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

54、要:①腰: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②半路拦截: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后汉书·班超传》)

③邀请: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④求取: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

⑤要挟、威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⑥要领、关键(重要、显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⑦概括、总括(简要):要之,治平之久。(《治平篇》)

⑧需要、想要: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

55、遗:①遗失:饮酒醉,遗其冠。(《韩非子》)

②抛弃:商君遗礼义。(贾谊《治安策》)

③遗留: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排泄:顷之三遗矢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给予、赠送(送):欲厚遗之,不肯受。(《史记·魏公子列传》)

56、易:①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③容易:饥者易为食。(《孟子·公孙丑上》)

④轻视: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

⑤书名:故谓之《易》。(《周易本义序》)

⑥治、整治: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荀子·富国》)

⑦通“埸”,边界:吾易久远,烛明四极。(《汉书·礼乐志》)

57、致:①送达(传达、表达、献出、尽):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

②招来、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③尽、极: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世说新语》)

④意志、情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

⑤到、到达:邢君出,致于齐。(《管子·大匡》)

⑥精密、细密:皆文致不可得反。(《严延年传》)

58、质:①本质、实体(质地、底子):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朴实、缺乏文采:质胜文则野。(《论语·雍也》)

③质问、问:黯质责汤于上前。(《汉书·汲黯传》)

④评判、对质:欲质天子有无。(刘禹锡《天论》)

⑤人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触龙说赵太后》)

⑥箭靶(目标):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⑦刑具(砧板):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史记·张丞相列传》)

⑧通“贽”,初次拜见尊长时带的礼物: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59、卒:①步兵(古代军队编制):兵之胜在于篡卒。(《孙膑兵法·篡卒》)

②死:鲁肃文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③终、完结、结束(终于):语卒而单于大怒。(《史记·匈奴传》)

④通“猝”,突然、仓猝:军旅卒发。(《后汉书·仲长统传》)

60、走:①跑、逃跑(赶跑):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②奔向、趋向:并海上,北走琅邪。(《史记·蒙恬列传》)

③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谦称(我):走虽不敏。(张衡《东京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急需高考常考的古文翻译句子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 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坐在屠者的面前。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⑶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⑷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巩固练习: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4.夫晋,何厌之有?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

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6.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译: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9.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满一年之后。

即使有人想尽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1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译: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而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14.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1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1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臣服,就要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和德。

2. 要100句经典励志文言文语录高级一点的,,带上翻译,,必采纳

1、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

3. 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4. 谁有文言文,说一下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三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 急需高中全部语文背诵重点句子和古文翻译句子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秦论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最后一段总论很爱考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段常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我总结的就这些了,一般高考不会考平时模拟题那么偏。

6.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常考的翻译句子是哪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 高考文言文翻译

呱呱坠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的乳汁。到了二十岁,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常常啃吃兔肘,然而最终不知完整的兔貌。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土地枯裂,缝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在这样的水灾中,草舍都被冲走。想修缮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君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书纸。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王,都成为盘中美味。追捕杀气,直上瑶池。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然而方圆数里,萝卜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见。

哎!漫山遍野都设下天罗地网。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黯然失色,浊浪仍然滔天,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逃,鸟不能飞,蚁不能居,不能看见。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

开合浊气,整天飞扬。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暗?旭日升起,照耀无光。看人间,鸟飞不敢落下,少见野兽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哪里是青天?

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然而,国家制订法令,民众几个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灾多难。北国井枯,(即使)阵主又到,(也只)当与孔张一齐自刭;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归罪于干旱,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天神。不可这样做啊!街市信步,不能够悠闲,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要思考的。犹豫小人,弃不足惜;国家蛀虫,逃必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清澈,杨槐青翠,田园秀丽,柳榆葱笼。芳树丛丛野草茂盛。看见柳枝,但人们不折;看到草坪,但众人不踏。每天驾着马车,飞扬在街巷之间,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鸟不怕人,鱼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现在不能悔悟,遗祸子孙。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在此执笔,所梦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今当吟唱它的枝斜垂水边,应当再驾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棱藕几株。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

太厉害了,十分佩服那位作者。

春季高考文言文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考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劝学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之博见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

 下饮黄泉

 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汉大兴兵伐匈奴

 (3)大楚兴,陈胜王

 2、疾

 (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恶如仇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之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不如须臾之所学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枯;?曝?,晒;直;这样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验,检查;省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片刻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脚步快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凭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12、劝学 勉励,鼓励

 13、蟹六跪而二螯 蟹腿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4、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快;

 6、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7、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9、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藏身;今:托付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4、輮以为轮 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省略句,假(于)舟楫者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句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词结构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有以。有?的(办法)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

 (2)汉大兴兵伐匈奴 发动(《史记?张汤传》)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兴旺

 2 、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2)君有疾在腠理 小病

 (3)疾恶如仇 厌恶、憎恨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史记?孙膑传》)

 3、于

 (1)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2)而青于蓝 比,介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表对象,可不译,介词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假设,如果

 5、之

 (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的

 (5)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从这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此,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助词,句末语气助词,了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代词,的人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代词,的地方

 (3)陈胜者,阳城人也 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下)

1. 春考语文应该背哪些古诗词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本册共7首古诗]

2. 春考语文应该背哪些古诗词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本册共7首古诗]

3. 山东春考语文要背的篇目,是每一篇都要全部背吗

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一是招生对象有所不同。

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跟普通高中学生。夏季高考重点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同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二是考试命题方式不同。

春季高考由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高职院校选拔合格生源。夏季高考继续执行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政策和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生源;三是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不同。

春季高考考试科目由知识、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部分包括语文( 分)、数学( 分)、英语( 分)、专业知识( 分),专业技能( 分),总分 分。

考试时间为每年的 月份;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为“ +x”,即语文、数学(一)、数学(二)、外语、综合(一)、综合(二)。综合一,政、史、地。

综合二,理、化、生。总分 分。

考试时间为每年的 月份。

4. 06年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 但恐回吾之心 回什么意思,从哪个义

原文如下: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葆光子曰:“李卫公之抑忌白少傅,举类而知也。初文宗命德裕论朝中朋党,首以杨虞卿、牛僧孺为言。杨、牛即白公密友也。其不引翼,义在于斯,非抑文章也,虑其朋比而制掣也。”

联系前后文,白居易因为李德裕“虑其朋比而制掣也”“其见抑也如此”,是被李德裕打压的一方。而在这里“回”应为动词,符合文意的有:

1.改变;

2.违背;

3.谢绝;

4.回避,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而根据前句中“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可以看出对其文采的肯定。所以我认为这几项中,“违背”比较符合文意。

即大致可译为“我对这个人的了解不够久。他的文章精彩绝伦,又何必去看(不用看也知道)。只是我恐怕他的文章有违背/不合我心意的地方,所以不想去看。”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呵呵。希望对你能有点帮助。

5.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22篇是哪些

我没记错的花是33篇吧!!高考说明中的必备篇目完全总结 1、劝 学 荀子 战国思想家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过 秦 论 曹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于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师 说 韩愈 字退之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阿房宫赋 杜牧 字牧之,号樊川 晚唐文学家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暧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

6.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7.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

必背诗篇

1《诗经·氓》

2《诗经·无衣》

3《诗经· 静女》

4 《离骚》(节选) 屈原

5 《孔雀东南飞》(节选)

6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7 《湘夫人》 屈原

8 《短歌行》 曹操

9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

10 《长歌行》?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2 《山居秋暝》 王维

13 《登高》 杜甫

14 《蜀相》 杜甫

15 《石头城》 刘禹锡

16 《锦瑟》 李商隐

17 《书愤》 陆游

18 《虞美人》 李煜

19 《雨霖铃》 柳永

2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21 《鹊桥仙》 秦观

22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4 《扬州慢》 姜夔

25 《渔翁》 柳宗元

2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27 《李凭箜篌引》 李贺

28 《过华清宫》 杜牧

29 《菩萨蛮》 温庭筠

30 《桂枝香》 王安石

31 《浪淘沙》 李煜

32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33 《江城子》 苏轼

34 《苏幕遮》 周邦彦

35 《一剪梅》 李清照

36 《将进酒》 李白

37 《兵车行》 杜甫

38 《蜀道难》 李白

39《 峨眉山月歌》 李白

40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41 《客至》杜甫

42 《旅夜书怀》 杜甫

43 《登岳阳楼》 杜甫

44《荀子·劝学》 荀况

45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46《过秦论》 贾谊

47《兰亭集序》 王羲之

48《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49《师说》 韩愈

50《阿房宫赋》 杜牧

51《六国论》 苏洵

52《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53 《陈情表》 李密

54 《赤壁赋》 苏轼

55 《滕王阁序》 王勃

5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轲

57 《史记·屈原列传》 司马迁

关于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例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语文文言文常识题答案

1.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bai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du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zhi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dao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回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答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3.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5.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6. 文学常识、语法、古诗词.

文学常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文学常识大全(2)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

7.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 >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 >选自< >.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 >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 >选自< >,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 *** 彩与充沛的气势. 4.< >选自<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 >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 >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 >及< >中,其它文.< >< >.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 >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 >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 >. 7.< >选自< >,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 > < >和< >(与宋祁合撰) 8.< >选自< >.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独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作品有< > 9.< >,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 >< >,属山水游记. 10.< >是一篇题画记,也可看做文艺随笔,兼具悼念性记人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属小令,是悼忘之作. 苏轼是唐宋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有< >< >. < >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散句与骈句交错使用,押韵. 11.< >选自< >.是一篇记叙文,属历史散文.< >又称< >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 >着重记叙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善于叙事.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12.< >选自< >.是一篇人物传记. 司马迁:字子长,<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13.< >是一篇书信体记叙文. 宗臣:字子相,著有< >,其创作较少摹拟堆砌习气,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较为突出.后七子: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14.< >是人物传记,属记叙文. 侯方域:字朝宗,号雪苑,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其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明末参加复社,对魏忠贤及阮大铖进行过斗争.作品有< >< > 15.< >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 < >分为风(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有< >< >,产生于王都附近).颂.(有< >< >< >,共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用的诗) < >是一首四言古诗中的叙事诗,< >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民歌则常有重章叠句,多用比兴手法. 16.< >选自< >,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本诗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士.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主要作品有< >< >< >< ><<。

8. 关于语文的所有知识面的书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作 者: 薛金星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72000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30329498 定价:¥29.8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格”等基础知识及“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创新题型”等语言运用能力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识”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新课标考纲,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字音 一、现代汉语的一般知识 (一)语言文字 (二)现代汉语 (三)现代汉语的三要素 (四)普通话 (五)方言概况 (六)语音 (七)音节 (八)音素 (九)元音 (十)辅音 二、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组成、作用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三)有关知识 1.声母 2.韵母 3.零声母 4.韵头、韵腹、韵尾 5.韵母和韵的区别 6.声调符号的标写 7.隔音符号 8.反切 三、拼写知识 (一)大写 (二)连写和分写 四、朗读知识 (一)停顿 (二)重音 (三)句调 (四)音变 五、汉字读音应注意的问题 六、多音字读音的辨析方法 附录一 多音字辨析 附录二 容易读错的字集录 附录三 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 附录四 姓氏、地名、山河名中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部分 汉字 一、汉字的特点及演变 二、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三、汉字笔画名称 四、汉字笔画规则 五、汉字的结构 六、汉字的有关知识 (一)偏旁与部首 (二)独体字与合体字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 (四)同音字与多音字 (五)多义字与形似字 七、纠正错别字 八、字典(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简介 1.《尔雅》 2.《说文解字》 3.《方言》 4.《释名》 5.《广韵》 6.《康熙字典》 7.《中华大字典》 8.《辞源》 9.《辞海》 10.《新华字典》 (二)检字法 1.部首检字法 2.音序检字法 3.笔画检字法 4.四角号码检字法 (三)字典中几种符号的含义 附录一 中学生易写错的字集录 附录二 常见的别字集录 附录三 易混字辨析 附录四 常见词语与成语易混字集录 附录五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附录六 常见异形词整理表 第三部分 标点符号 第四部分 词语 第五部分 句子 第六部分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七部分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八部分 修辞格 第九部分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第十部分 语言表达创新题型 第二编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名句名篇”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作家作品 第二部分 文学体裁 第三部分 诗文名句 第四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三编 古代诗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文字 第二部分 文言实词 第三部分 文言虚词 第四部分 文言句式 第五部分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第六部分 文言文文意理解 第七部分 古诗词鉴赏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阅读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

高中文言文常识

1. 求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萌萌教育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帮你整理好了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3623762贬、诎(黜)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

2. 语文知识题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参考资料:

3. 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4. 文言文练习,语文文学知识,练习题一、注意下列各句括号中的通假

一、注意下列各句括号中的通假字,写出与其相通的字。

1、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 )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悦 )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座)5、将军身(被)坚执锐(披)二、苍:深青色,如蓝天叫苍天。 必:毕,完成的意思。

进入的东西形态发生改变,它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但是染丝如此,国家环境也是一个染缸一样。

(注:有的把国当作动词,即治理国家也如此。但是觉得这样的解释太虚,直接为国家环境,即“社会风气”更清晰。)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如果不谨慎对待则容易被感染坏的行为而失去自我。

5. 求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原创的最好~~~谢谢

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何辨析诗歌的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解答步骤同4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问分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

6.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7.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没有固定模式,只能多读多练。

1,理解文章内容(选择题),只要能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就能回答。2,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要熟练掌握名与字,年号,庙号,谥号,官署名称,官职名称,官职升降专用词,习俗专用词就可作答。

3,断句(选择题),只要会分析句子成分,此题不成问题。4,句子翻译,要找准句中的限定词,如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特殊句式及文言虚词等。

同时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容易出错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易考的40个官职!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知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遂 ①自杀未遂 (成功) 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平声,早晨) 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善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质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及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甚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少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望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需要平时的积累,我为大家提高了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很好复习!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相当于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相当于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相当于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文章标签: # gt # lt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