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_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都有哪些?2.怎样答散文阅读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语文成绩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秘诀归纳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哪些阅读技巧和答题格式啊?尤其是散文阅读,急需。。。6.高考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

1.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都有哪些?

2.怎样答散文阅读

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秘诀归纳

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哪些阅读技巧和答题格式啊?尤其是散文阅读,急需。。。

6.高考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_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都有哪些?

1. 如何高效阅读文言散文

文言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论点、情感、要点、线索以及写法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概括主旨、把握结构,并熟悉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散文的效率。

一、抓论点、情感,概括主旨文言散文不仅有以议论为主的文言议论散文,还有以抒情为主的文言抒情散文,二者都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类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据此讲解如何抓住论点和主要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笔者在讲解《劝学》时,先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这篇文言文的论点,进而概括这篇文言文的主旨。

学生们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篇文言文的题目就是论点。笔者在讲解《六国论》时,要求学生在熟悉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找出这篇文言文的论点。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找论点的方式,来研读这篇文言文,最终发现,这篇文言文的论点并不是题目,而是这篇文言文的首句。学生找到了论点,对于文言文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文章主旨的教学,不仅能促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文言散文的大意,还能在考试之初激发信心,为后续的答题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抓文言散文论点、情感的教学,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概括文言散文的主旨。

二、抓要点、线索,把握结构结构是文章的核心,把握文言文的结构是理清文章思路最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每段的要点或线索,通过对要点或线索的梳理把握文言文的脉络,让学生能够高效的阅读文言文。

比如,笔者在讲解《劝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各段的中心思想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的大意进行分析。学生们经过一番朗读以后认为:文章的每一段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部分。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同时也是文章的核心思想;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对第1段的的论证,指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超越;第3段作者通过对4个现象的阐述表明:君子的学习要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力量;第4段作者用“蚓”和“蟹”进行对比,表明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脉络把握比较到位。

之后笔者系统地归纳和整理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总分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类文言文的认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散文的段落要点和文章线索,不仅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更高效地阅读文言散文。

三、抓方法、写法,熟悉表达方式文言散文在高考中占着非常重要的比例,想要灵活掌握文言散文,需要明确文章的写法,熟悉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熟悉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期深度把握文本。

比如,笔者在讲解《过秦论》这一课时,先是带领着学生预习全文,说通这篇文章的文句,大致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再一次的通读全文,观察这篇文言散文是如何进行主旨的表达的,让学生了解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

学生通读文章后发现,这篇文言散文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秦国先强后弱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等,凸显出了“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这一主题论点。通过抓文言散文的方法、写法,让学生对于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动力,提升了他们完成文言散文相关试题的信心。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读,让学生在遇到不同的文章时能够快速反应,抓住研读的重点,从而高效地概括文言文的主旨、把握文言文结构,并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共20分,主客观题兼有。

多年的备考工作积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文言文的复习要夯实基础,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要以阅读和训练想结合,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词义和句式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全文,要注重词语和句式归纳的对比练习,句子的翻译要准确规范、直译为主,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的一般用法,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古汉语词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阅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我们学文言文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

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

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悉,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

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

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即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 识字”提供了方便。

我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那就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

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自己课内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三)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是否落实。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出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

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

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要牢牢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

3.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误区提醒例 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

4. 文言文阅读技巧

学习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

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

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

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

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5、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5. 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2009-06-04 20:51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主讲人 肖跃玲 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②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大意。

③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④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呢?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首先是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

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再是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2006年扬州中考题中有一句“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借助于括号内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

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是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

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二、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三、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06年福州市中考题有“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

怎样答散文阅读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散文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每年高考语文卷的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材,都是散文,而且占的分值比例还比较大,23分,1/7强。但是,纵观近年来高考专家对现代文的得分分析,总体得分不高。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散文阅读理解的有效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与探究,以及在阅读中的个体体验,我认为,实现散文的有效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给予学生通向散文之门的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标题,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作者可能的情感倾向。例如2006年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以“书虫”作比喻,突出丈夫的书多、爱书、爱读书的特点;给“书虫”一词加引号,表示特殊的称呼和含义,运用拟物手法,显示了作者对丈夫的亲昵与自豪。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读懂了这个题目,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旨就很容易把握了。比如从 《故都的秋》的标题中,就可以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秋,是北平这个地方的秋景;由“故都”一词,我们又可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热爱,是向往,是深深的眷恋,是惆怅和失落。而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稍作浏览,结合文章内容,不难明白标题中的“你”其实就是指大西北,可见作者的写作对象是大西北;情感倾向呢,由“总想”和“唱支歌”,可见是热爱和向往,讴歌与赞颂。《泪珠与珍珠》,标题则是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而“泪”与人的情感相关,是人的情感凝练的结晶。散文《海南杂忆》的标题中的“海南”,则点出了文章的写对象,“杂忆”之“忆”,则表现出作者对此地的情感倾向,是回忆,是怀念,也是热爱。可见,抓住了标题,就抓住了写作对象,抓住了作者可能的倾向。

第二把钥匙——文眼。巧抓文眼,是指通过文眼来把握主旨。散文的文眼可以出现在文章题目上,这在上文已经讲过,这里无须赘述;但但它更多的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它可以是依据叙述的话语,也可以是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琢磨这些地方。比如《故都的秋》的的开头,通过“可是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组排比句,作者将故都的秋的特点点得明明白白,又通过首段末句“我的不远千里,要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和末段“秋天,这北平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将自己对北平的秋的向往和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2006年全国卷《阳光的香味》的结尾,则通过农夫话“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作者通过农夫因在农村而嗅觉灵敏,能感受阳光的味道与我因在都市而嗅觉“退化”做比较,鲜明地道出了文章“歌颂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的主旨。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就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对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关键的地方其实都与文章的主旨有关。

第三把钥匙——特征。散文的最大特点无非四字——“形散神聚”。在阅读和学习散文时,紧扣这四字,就会使我们的阅读不致在黑暗中摸索,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因为在“神聚”这一前提下,散文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东拉西扯的东西一下子就有了归依,有了一个主心骨。何况,我们本来亦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这时,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如下几件事:

一是读前,明确这一特点的“形”“神”所指,搞清二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我们知道,“形”,是形式。“形散”,指的是散文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句式可长可短,骈散结合,结构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文章之内容材料的丰富多彩。而“神”,则是中心,是主题思想,至于两者关系,就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二是读时,要读出文本中的“形”“神”之所指,即在材料中分别指什么。如“总想为你唱支歌”一般,你首先要搞清文本写作对象“你”指什么,大致情感是什么,还要看明白文章中为了表现这个“你”,作者又写了哪些具体的对象,这些对象又有什么特点。又比如《故都的秋》的“形”就是指其中的五幅图画,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而每幅画面中,又有多样景物,比如“秋院”中,就有天空、飞鸽、破屋、破壁、枯草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其写作对象“故都的秋”展开,都是在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景的热爱、向往和眷恋之情。至于两者关系,就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这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有说明,无须多说。

三是读后,要抚卷深思作者写这些材料的用意。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散文也不例外。那么,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总要选择丰富多彩的材料来表现。因此,作品中的材料,是为了表现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为主题服务的。比如《总想为唱支歌》一文,作者写了左公柳的倒而不死、反而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长势很好,长得很美;又写了民勤人肯吃苦、敢闯荡、内心充满渴望;还写了胡杨林死而不倒,死而不屈和戈壁石的美丽和呼唤。那么,作者写这些材料,到底是干什么呢?稍作思考,不难明白,这是为了表现大西北,表现大西北也具有这些特点。

第四把钥匙——题干。学生阅读散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是为了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气质,但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高考和社会竞争。因此,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要要求学生学会答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紧紧抓住题干。因为高考语言表达题中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十分重要的暗示作用。

认真阅读分析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可明确正确的答题方向,进而就能较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如02年《话说知音》之第21题,就是从故事的内容出发,从作者的角度提问,可见命题人编制习题的意图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并要求“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这又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明确了这一点,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到回答本题的区域。

认真阅读分析题干,充分利用其中的隐含信息,能寻到命题者限定的答题范围。因为命题者之所以设置题干,主要就在于限定答题内容;同样地,为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一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提示,找到文中相应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关系,准确地把握答案的相关信息区。这一点,我们在习题中经常看到的“结合xx段”“联系全文”“文章第x段”等,其实就是命题人为考生提供的答题范围。

认真阅读分析题干,紧紧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能探索题目设定的答题角度。比如04全国高考卷II之第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分析题干,我们会发现,此题的关键在“作者眼中”,江南、西北的雪的特点是作者眼中的特点,感受也是作者的感受。换言之,题目要求我们说出作者的看法。又如07年高考卷II之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分析题干,我们仍然会发现,这一题的关键也在于“文中”和“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相同的特点”是作者眼中的相同点,“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也是作者的写作用意。

散文阅读举例: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做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紫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腮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何画家都难以表现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种有着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需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1、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答: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答:

2、简答。(6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答: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答:

3、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

答:

1、生命气息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心灵欲望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2、

①本题要求根据本段有关内容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例如可以答“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欲”,可以答“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可以答“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等,意思对即可。

②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3、本题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学生肯定了解的事实,如苏轼文章、诗词、书法均造诣极高,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秘诀归纳

1、理解原文。要对原文的写作对象、情感倾向、基本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方便做题。有一个误区是,不少人看着原文就头疼,结果放弃对原文的理解,直接看着题目就开始写,跟着感觉走,效果很差。

2、掌握技巧。阅读理解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手法理解。内容分为情感概括、层次概括、关键词分析,各有技巧,要一一击破。有些基本的艺术手法的术语要掌握,比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烘托,还有基本的修辞手法等,都要了然于胸。

3、多做练习。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必须多做题,把基本的技巧熟练运用,才能做到手到擒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哪些阅读技巧和答题格式啊?尤其是散文阅读,急需。。。

题型一: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4.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规范答题」

 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2.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

 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规范答题」

 1.文首:(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3)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1)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2)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

 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

 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A、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如《雨霖铃》正侧结合:如《*》点面结合:如《江雪》声色结合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1)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2)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题型五:

 鉴赏作品语言

 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规范答题」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①浓墨重彩:②惟妙惟肖:③体物入微: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⑥言简意丰:⑦意在言外: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题型六

 引文的作用

 「答题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

 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

 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题型七:

 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要点」

 ①概括内容作用②提示主旨作用。③线索作用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高考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1、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开头奠定基调,结尾升华主题。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

正(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

议论 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

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

2、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比喻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注意本体喻体理解)

拟人 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反语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双关 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旋律美

对比 两物对比——揭示好坏、善恶、美丑的对立,便于比较中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对立面,反映辨证统一关系,认识问题全面

夸张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 语言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语言整齐,有气势

反问 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C、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

象征 具有暗示作用。可引发读者联想,加深对文章情感哲思的理解

铺垫与照应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

衬托(烘托) 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托物言志 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肖像描写 使人物抽象的性格形象地展示

动作描写 同上

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内心

语言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

白描 简洁勾勒,准确、传神,特点鲜明

细描 精雕细刻使对象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地展示其特点

插叙 使内容更丰富,深化主题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铺垫照应 使某种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首尾呼应 升华主题、造成回合美

3、文章结构作用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铺垫,奠定基调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等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方法:

1、人称表达类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所用修辞手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行文段落类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答题段落:(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4、表达方式类

考查方式: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类

考查方式: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练习: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第18题

08全国《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

07全国《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

文章标签: # 文章 # 阅读 #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