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江苏高考语文解析_江苏高考语文解析真题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2届高考江苏语文答题模式2.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赏析3.2009 高考 语文 江苏卷 试题答案4.江苏高三三检语文作文审题立意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道题目让考生阅读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融合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这道题目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而应该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传统文化的重要
1.2012届高考江苏语文答题模式
2.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赏析
3.2009 高考 语文 江苏卷 试题答案
4.江苏高三三检语文作文审题立意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道题目让考生阅读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融合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这道题目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而应该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支持和文化认同感。此外,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价值观的重要性
现代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现代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此外,现代价值观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人生追求,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元素,并将其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步骤一: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元素。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其历史、文化、哲学、道德等方面。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发现其中的有价值的元素。
步骤二:理解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人生追求。
步骤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最后,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2012届高考江苏语文答题模式
前边的选择题没的说,一定要注重日常积累,多做些题。 关于阅读: 文言文阅读测试强调在“整体理解上的读读背背”,以引导考生对祖国传统语言文化具有初步的认识和积淀。测试分为三个部分: 默写。默写的内容,是在规定背诵的篇幅中,用选择的形式让学生默写,这一形式在于突破文言文“只考共同篇目”的概念,这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也为了避免有些考生复习阶段只限于“共同篇目”的现象,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学习,使用好各自的版本,使自己对文言文的积累能厚实一些。 加点词的解释,复习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测试以理解文言词语为重点要求,试题中选择的加点词,一般都是较常见和典型的文言实词,复习时,要能联系上下文,能准确地理解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题分为课内语段与课外语段,课内语段为分叉形式。课内与课外语段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片断与课外浅显语段的理解。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必须落实到实处。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语言测试材料为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以课外为主。阅读材料力求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现代文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也就是考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辨析能力。其次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与分析、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再次是分析和质疑的能力。现代文阅读复习,如记叙文要能分析记叙文的要素,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理解把握体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和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句的含义,领会表达方式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说明文复习要能把握说明对象及主要特征,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能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效果等。议论文复习要能正确地把握论点,能掌握论据的论证方法,并能理解修饰、限制性词语和关键性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恰当词序、句序的表达效果,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关于作文: 1、文以意先 (1)研读题干,明确要求 应试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你写什么你才能写什么。材料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选”不是自由选.重要的是“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自拟题目”,“自拟”也不是自由拟,“题目”须从角度来;“自选文体”,“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要求的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而不是没有文体的“四不像”。此外,材料作文往往还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这是作文针对性、现实性、真情实感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产生不了作文激情,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现实意义。 (2)审读材料,明确主题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按余闻的话说,就是“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仍然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因此,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审读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摘取中心词句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提示性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②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通常,概括这类材料主题的方法是抓住中心事件,或对比分析不同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不同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等。 ③寓意透视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诗等形式出现,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中。要把握这种隐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由物及人(社会),挖掘其中的含义。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赏析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2009 高考 语文 江苏卷 试题答案
以下是 无 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赏析》,供大家参考。
不朽的青春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至少,我赞同。
十八岁,很庆幸,我们相遇在这个年纪,相遇在这个可以做梦的年纪,共同造就着我们梦一样的青春。
还记得,我们都不想上高中,说高中太苦了,会受不了的,可是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半路退出,却让高中成了过得最难忘的三年。
这些年,我们一起,风风雨雨。还记得,我们一起偷懒。不想跑操,就一块不去,却恰好被老师逮个正着,直到学期结束,就一次操都没有再敢逃过,只是每次都是怀着不忿的心情去的。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每次来学校都比规定时间早那么一点,然后一起去玩,去买衣服。可是,每次的结果总是谁都买不到合适的,却总把卖家搞得无语。估计现在街上的店家都认识我们了。直到现在,老板们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谁知道是哪个丫头的嘴巴太损了呢?!
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肿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还记得,每当看到别人有朋友带吃的来看望,便会聚之以羡慕的眼神,但随后都会消逝,继而都会不屑地说:“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看自己!”结果呢……大群吃货“共产”,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记得一百天的倒计时那天,憧憬着会出现**《青春派》中的“等一下,泰戈尔曾经说过……”直到结束都没有一句“等一下”。
记得毕业那天,我们不顾形象地在班里给同学们表演节目,即使歌的调已不成调。高考满分作文谁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校的最后一天了。紧紧相拥,没有谁会掉眼泪,因为是在应高兴的时刻,可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现在,我们坐在各自的考场里,临行前相拥着说不要紧张。很好,我没有紧张,我想到的,只有你们——我的好闺蜜们。想到的,只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回忆。不朽的青春,不朽的我们。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只想说,对,我们就是青年人!
江苏高三三检语文作文审题立意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江苏卷语文I卷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C
3.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4.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D 6.A 7.C
8.(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又重之以修能
(2)吾尝跂而望矣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5)凌万顷之茫然
(6)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 ,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B
16.(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17.(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
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乙、实用类文本
15.B
16.(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七、作文(70分)略
希望满意~
审题,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作的过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第一步 辩明题型 常见的题型有:1.命题作文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是一个词,如“习惯”(1988年全国题);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题之外,一般还附一定的提示、要求。这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自然要把握题目的主要意义,也要注意“提示”与“要求”。2.材料作文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现实生活事件等;二是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3.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以2000年作文出现“话题”字眼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一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4.无主题命题作文这是近两三年的趋势。这种作文注重多元化,注重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杂交”型,舍弃多年不变的AB关系型,作文主题不设限。它要求我们从材料得到启发,联想生活现象,提炼出观点来,从无序的感觉中提纯结构和情感及逻辑线索。我们写作时要弄清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并且有由实写到虚,或由虚写到实的能力。从命题的实际效果来看,前两类题型因为限制性太强,不利于考生发挥,因此近几年的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的形式。第二步审准题意1.审准命题作文的题意(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人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全国题),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一-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全国题),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月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正确分析词语间逻辑关系。2.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1)分清类型,掌握含义的“分析法”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十喻的现象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人;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如2005年福建作文。(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果要我们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怎么审题?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躺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审题要准确。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话题,还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学会联想。如2003年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要弄清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含义:“感情亲疏”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理解为“感情冲动”、“感情波动”、“感情交流”都是错误的;“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认识判断,理解为“决定”、“事实”、“认同”也是错误的。(3)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人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现在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训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孔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入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一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看下面两则材料: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3.审准话题作文的题意几年来所采用的话题作文,尽管一再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和要求,但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题现象。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内在和外在的特征缺乏清楚、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提示语”的审视这一环节重视得不够。话题作文审读材料、理解题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1)研读材料,熟悉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原理(道理)。(2)领会要求,明确作文范围。(3)联想分析,从话题到立意。方法:由此及彼,从现象上联想;由表及里,从道理上弄清内涵。(4)拟定一句话,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统观学生作文,我们发现许多人都不会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章中心的概括。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文章要写什么,下笔之前心中没谱,本来就是在学习写文章,却还要提笔就写,一气呵成,自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不管是名家还是什么人,他们在写文章时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的中心观点,有的干脆在文章中设计了直接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不习惯或不会在文章中设计表达中心观点(或意思)的句子;有的则是心存片面认识,以为直接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就是欠含蓄,就是缺乏技巧。殊不知,作文所要求的恰恰在这方面。阅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又有时间限制,快速阅读判分是阅卷老师的基本功。含蓄的作文需要老师反复揣摩体会,当然费时费力,这与阅卷的时间短、效率高相矛盾。因此,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在文章里恰当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并将其放在文章的显眼位置。设计表达中心的句子,要从材料及话题要求出发,运用其中包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一个带有一定生活指导意义(或哲理)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观点。考察每篇优秀作文,它们都运用了不同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表达这个判断的句子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就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则是一个议论抒情味很浓的句子,无非这两种。至于怎样具体表述,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甚至因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4.无主题命题作文无主题命题作文的要求尽管相当宽泛,但是并非没有限制,我们要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就一定要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来确定材料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作文的审题一般包括:审清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主旨四个方面。另外,“自选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更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如果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如果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像散文,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无主题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应兼顾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相关方法。审题时要突破的第三步是确立文体确立文体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你所拥有的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来体现主旨更合适。第二,你擅长写什么文体。总之要综合考虑,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审题时要突破的第四步是要做到释文、探幽和明旨三方面相辅相成。释文,应先知词的本义,掌握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唯有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保证审题的准确无误。探幽在看懂题目字面义的同时,还要透视其隐含义,把握题目深刻的思想内涵。明旨写看材料作文,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若写话题作文或无主题命题作文(一般不规定主旨)应细读话题文字,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中心和体裁,然后“大题小作”。须知,话题作文审题中的“定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真功夫,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简单说来在考场上,审题技法主要有三:技法一,先切后截。于材料中寻得一个切人的口子,以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写作的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缩小或限制。不泛泛而谈,单刀直人,放纵情思以自由驰骋。技法二,先比后取。根据命题要求拟出两套作文的方案,再比较其优劣,以更吻合命题意图为原则来决定其中应该保留的方案。这样看似费时些,但如果平时有意加强了取舍的训练,临考就能得心应手。技法三,先扣后提。开篇即扣住材料给出的作文立意,不旁逸斜出。在此基础上,审题应学会高人一筹,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