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
tamo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1.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1.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1.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
1.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求文言文常识题目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 *** 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
3.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文学常识吗
文学常识:虽然高考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除少数省市考查外,多数试卷不考文学常识.全国卷已经连续多年都不考文学常识了,其他省市试卷也大多不考.2009年的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的总要求是:“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具体要求为“识记(A)”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②识记文学体载常识;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从近3年课标地区的考试实践来看,除福建卷在2008年单独考查了“名著赏析”外,其余省市除浙江单独考查外,多数与名篇名句.古诗文阅读甚至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作家作品”考查“重要”的,“文学常识”突出“常”.这一考点有渐热的趋势.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4--11分之间.多数为5--8分.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有渐冷的趋势.(09年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2)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
1. 「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识」不小心穿越了怎么办
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用到的文化常识汇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13.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5.四海:指天下、全国。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8.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20.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9.岁寒三友:松、竹、梅
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32.解元、会元、状元。
33.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47.“凤、雅、颂”三大类
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3. 高一必修一、二涉及到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一、年龄称谓1、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2、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3、不惑之年:指四十岁4、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6、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7、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二、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三、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说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 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2 )《孙 子 兵 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3 )《国 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4 )《春 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5 )《左 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7 )《汉 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 )《 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9 )《离 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屈原)(10)《狂 人 日 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鲁迅)(11)屈 原: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2)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13)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14)陆 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4. 高考历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
这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属于天文历法,因为古代使用干支纪念法,当然现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对应的。
(很不幸的是现代很多小人拿此来算命欺骗老百姓)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什么是五行 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记载,五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是金、木、水、火、土,而它们之间也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脏:木性为肝脏;火性为心脏;土性为脾脏;金性为肺脏;水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冲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根据宇宙的磁场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产生了植物(木).再经由太阳(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陆地(土).再从陆地中去发现了铁的矿物质(金).尔后从铁矿中提炼成铁器做成盆子来取水。
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环状态。 又 *** 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树(木),用大树的根来拱固土质大雨来时才不会土质流失(土),大雨会造成水灾就必需用土来筑墙保卫家园(水),古时家园的门口都要摆个大水缸下雨时备水以备火灾可灭火(火),为保卫家园及家中煮饭生火必需有刀枪斧头器具所以要提炼顽铁(金), 生火需要用锯子斧头来劈材(木),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间的万物产生之后,虽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 ,如水会使树木生长,也会使土质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来克土,这就是自然的循环状态。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天干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它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1]——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数字般的单纯,而。
5. 有哪些高中生该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
直接称名01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以示自谦,并表示对对方敬重。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用于叙述或作传。如《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02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韩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为柳宗元的字。称号03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与字、号的根本区别是: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号大多自己取。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称谥号04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叫谥号。起于周代,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相沿至清。
如齐宣王的“宣”、汉武帝的“武”,诸葛亮的“忠武”、欧阳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谥,为民间所加,始于汉代。
如陶渊明谥“靖节”。称庙号、年号05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某祖、某宗。
始于商代,如太甲称为“太宗”。西汉之初承袭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训,新即位的皇帝为刚去世的皇帝议立庙号(汉高祖并非庙号。
刘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俗称汉高帝、汉高祖)。此后历代沿袭此制至清代灭亡。
年号是古代帝王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56633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数次改年号者。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做了两次皇帝,有两个年号)。历代君王称谓:夏、商称名,如禹、启、汤;自周至隋,多称谥号,如周厉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汉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称斋名06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万里称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称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龄称聊斋先生,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等。
称籍贯07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亦为临川人,被称为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称郡望08如韩愈为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昌黎先生。
称官名09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称爵名10如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所以后人称其为武侯;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魏徵曾封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遂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11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12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13(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
6.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宗庙
宗庙
词意探源
(1)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按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2)王室的代称。《汉书·霍光传》:“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
基本解释
1.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四》 2. 先王之宗庙。 3. 立宗庙于薛。 4. 王室国家的代称 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宗庙之事。——《论语·先进》 5.宗庙会同。
详细解释
1.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 叶恩《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躏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 2. 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后汉书·伏湛传》:“猾臣 王莽 ,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 莽 ,故羣下推立 圣公 ,以主宗庙。”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 汉 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1. 怎么读懂文言文
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怎么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快速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一、先看问题,联系问题阅读文章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二、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
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
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
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
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四、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
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
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
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
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六、懂得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
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
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
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
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
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
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
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
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4. 怎么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要如何看懂,读懂古文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
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
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
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
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6.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7.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 ***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 ***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8. 怎样学懂古文(内行人回答)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学习以《王力古代汉语》为权威,从浅至深,编者安排的非常合理。
套书从中华书局竖体的《史记》开始比较好,因为汉朝是古汉语承上启下的朝代,且《史记》传记较为通俗易懂。再准备几本有用的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社科院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辞源》或《辞海》语词类(三本),学问深了且有条件就再买套《说文解字》。
另外一本带图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有用(是《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通论的部分内容,不过有图,且有后加的内容)。汉朝以前的书,先看论语和孟子,因为简单且经典。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其中的入门版。另:《周易》《道德经》是古汉语里的难中之难,不过有今译今注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