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考素材路遥-路遥议论文素材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路遥墓的路遥2.路遥一生短短42年,他的经历有多坎坷?3.高考满分作文素材4.那个“平凡的世界”背后的真实的路遥5.路遥的生平路遥墓的路遥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由于路遥出身农村
1.路遥墓的路遥
2.路遥一生短短42年,他的经历有多坎坷?
3.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4.那个“平凡的世界”背后的真实的路遥
5.路遥的生平
路遥墓的路遥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1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奖。1982年发表中篇《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奖,改编成同名**后,获第八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一生短短42年,他的经历有多坎坷?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书中的主人公有一段平凡的人生,却活出了不平庸的过程。而路遥本人的人生呢?从后人写就的经历来看,也绝对堪称"不平凡人生"。
无论是成长还是爱情,路遥都拥有了作品内人物生命的要素。那么,路遥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的《平凡世界》的吗?肯定不是,但恐怕他的经历比还要坎坷几分。
为着生活,路遥七岁被送人,这是他一生的痛
路遥出生于1949年12月,老家就是陕北最穷的一个地方:清涧。住土窑,种黄土,上顿不接下顿,这就是路遥出生之后的生活现实。
那个时候,我国生育还没开始,路遥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后面还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一大堆孩子围着几分薄田,那日子可真凄苦。说句最现实的话,养不活孩子在那个时代一点都不丢脸。
可是,路遥还有个大伯,虽然大伯比父亲结婚早,也生了三个孩子,但一个都没活下来。当然不是饿死的,生病在那个时候也同样无法医治。于是,为了大伯家生活有继,也为了减轻自己家里的负担,路遥的父亲将七岁的他过继给了大伯。
这对路遥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毕竟自己已经七岁了,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他到了这个年纪,什么都懂了。这样突然送出去给别人家,叫别人爸妈,那心理上的感受可想而知。
而且,当年大伯为了讨生活,结婚之后就带着妻子搬到了距离清涧二百多里地的延川居住。路遥过继给大伯家,也就意味着从此想见一面亲生父母都难。
来到大伯家,路遥便挑起了在家里干的那份活,什么放羊、割草、下地、背粪,哪一样都不在话下。不过,大伯与大妈对路遥很好,在他应该上学的时候,竟然东拼西借为他报了名。当年,大妈早早叫路遥起床,亲切地说着:"孩子,上学去吧。"
这句话一直温暖着路遥的心,也许就在这一刻,他从心里接受了自己的大伯与大妈为父母了吧。
虽然说路遥在这个家里念书也很不顺利,小学之后,又经过不少波折才得以继续读中学,读高中,甚至是大学。但这相比自己的原生家庭却是得多,毕竟原生家庭那么多孩子,是不可能供他上学的。
只此一件事,路遥就应该感激大伯一家。但被送人总是一个人心底里无法抹去的痛,这对于路遥也同样。后来在他住院将逝的时候,便整个人蜷于病床上,嘴里说的却是:"爸爸妈妈还是离不得,爸妈亲着哩?"
这种痛比病魔还要痛上几倍吧,一个人只有在最绝望的时候,才会去想那些心底里最思虑的人或者事。路遥从小被送人,哪怕长大有成,内心又何尝不是对此耿耿于怀呢?
好不容易学有所成,并且写出了名,可妻子却不想将就了,他至死不能理解
可是,从小失去父母不是路遥最痛的事,而是他人到中年,成家成名之后,妻子却于病床前要他签下离婚协议的现实。
路遥的妻子叫林达,两个人相恋六年,关系非常好。林达作为北京下乡的知青,在别人都回城之际,却毅然留下来守在丈夫身边,便可以看出他们关系的不一般。
可是,为何这样一段爱情,最终也会走到分道扬镳?这同样是困扰路遥的一件事。因此,他在去世前两个月,还在病床上痛哭:"我那老婆怎就跑了呢?"
林达为何要如此决绝离开路遥呢?这恐怕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了。当年,路遥上高中时便与一名叫林虹的知青相爱了,而且,在林虹面前,路遥却是自卑的。
正因为如此,当路遥得到招工名额时,为了讨好林虹,而将这个名额给了她。
路遥没有想到,成为工人之后的林虹,很快就给他写了一封分手信。看到信后,路遥当场痛哭失声。这是他的初恋,让他尝尽了苦滋味。
好在,很快他遇到了林达,最重要的是,林达对路遥从内心里爱并崇敬着。所以,在林达单方面付出的情况下,才有了他们后来的爱情。
当时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家里是没有钱给他用的,都是林达从各方面资助。
结婚之后,路遥与林达生下了女儿路茗茗,这对于路遥是喜悦,也是创作力的提升。第二年路遥便以《惊心魂魄的一幕》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奖。然后才是他《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问世。
写作这种事,看起来很闲,但真要搜集素材,寻找创作灵感什么的,那都是时间与钱。路遥为了创作,将家庭一应事都抛给了林达,甚至是照顾养母这件事。
林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全家的生活都在她身上,甚至包括经济来源。为什么?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路遥如此出名,他的家乡难免会有人找过来要求帮助,有人说那时的路遥就如同一匹大马,拉着太多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林达只好帮他一起拉。
可能只为了生活与创作,路遥将所有精力都给了写作,给了家人,却独独忽略了林达。没有沟通,甚至没有交流,这让林达开始无法承受生活之重。从小吵小闹到离婚,便成了林达最终的目标。
后来,在人们劝解林达不要离婚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熬过来的,谁替我想想??"
最终,路遥离婚了,在他去世前的三个月。离婚之后,林达没有去看过路遥一次。可能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与长年的抱怨中,她的心已经死了吧。路遥对此百般不解,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给了林达一份什么样的婚姻。
如此看路遥的一生,真的让人感慨不已。从小离开亲生父母,百般挣扎才上了大学,竟在中年生重病。期间与妻子离婚,最后一个人在医院孤零零去世。
这一年,路遥只有42岁,一个本当壮年大作家,却只带着一腔的不甘与痛苦离开,这一生是何等的寥落与荒凉。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
现今已四月份了,离高考的钟声越来越近了,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欢迎大家借鉴。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1:自律,修身,坚忍不拔,生活,历练,意志,前行,挫折,苦难,坚强
尼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查特拉斯如是说》
叔本华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的。
马尔克斯
生活逼迫人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老舍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情有雨,滋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罗伊马丁纳
我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尼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三毛
学会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个太坏的局面
路遥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平凡的世界》
梵高
未来有某种伟大的东西,即使有时我会意志消沉,我们的心灵也要快乐起来
北岛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青灯》
罗伯怀特
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莫洛亚
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李大钊
今是生活,今是动力
约翰列侬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伽利略
生命如铁钻,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汪国真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梭罗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歌德
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冰心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夏目漱石
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司马光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杨绛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路遥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早晨从中午开始》
维特根斯坦
伟大导师的作品是环绕我们升起而又落下的太阳。
刘禹锡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德鲁巴里摩尔
生活的有趣还在于,你昨日的最大痛楚,极可能会造就你明日的最大力量。
米兰昆德拉
人一旦迷醉于自己的软弱,便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中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2:珍惜时间,享受时间,时间、生命的可能性叔本华
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但需要与之相反的宁静的闲暇
叔本华
普通的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魏源
志士惜年,贤人昔日,圣人惜时
范蠡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高尔基
在生活里,我们命中碰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以秒计算的。
伏尔泰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来不及完成。
博尔赫斯
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沈复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浮生六记》
?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3:热爱生命,感恩,传承,爱心,与人为善,给予,热情泰戈尔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泰戈尔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断地追求,以形形的自我形式表现出来
萧伯纳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汪国真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叶燮
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雨果
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
孟子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
海明威
我期望理解,但是也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责任,给予比接受伟大,去爱比被爱伟大。
塞缪尔厄尔曼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艾丽丝门罗
灵魂里的一滴仇恨,会扩散开来毁掉所有色彩,就像白牛奶里的一滴黑墨水。
《爱的进程》
梅特林克
死者不像生者那样极易失去爱,他们珍藏着我们的爱,直至我们也化为黄土。
?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素材4:爱国,热爱民族,热爱传统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文天祥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顾炎武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日知论》
;那个“平凡的世界”背后的真实的路遥
图为当代著名油画家靳之林的作品《陕北情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即便你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应该听说过正在热播的同名电视剧,有多少人当初被这本史诗般的感动的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为苦难的生活,也为不屈的奋斗。
有人说作者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今天推荐一篇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尽管创作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1
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老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
午饭前这一小时非常忙乱。首先要接连抽三五支香烟。我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别紧张之际,即便顾不上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点燃的烟卷。因此,睡眠之后的几支烟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
用烫汤的水好好洗洗脸,紧接着喝一杯浓咖啡,证明自己同别人一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早晨。这时,才彻底醒过来了。
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我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这一点像西方人。我甚至很不理解,我国 *** 为什么规定了那么长的午睡时间。当想到大白天里正是日上中天的时候,我国11亿公民却在同一时间都进入梦乡,不免有某种荒诞之感。又想到这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习性,也属“积习难改”一类,也就像理解自己的“积习”一样释然了。
整个下午是工作的最佳时间,除过上厕所,几乎在桌面上头也不抬。直到吃晚饭,还会沉浸在下午的工作之中。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这是一天中最为安逸的时刻。这时也不拒绝来访。夜晚,当人们又一次入睡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活跃起来。如果下午没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创作直至完成。然后,或者进入阅读(同时交叉读多种书),或者详细考虑明天的工作内容以至全书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并随手在纸上和各式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进一步深思。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穿过时间的隧道,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入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
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2
《人生》发表以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我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我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乱中添忙。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电话接连不断,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惊醒。一年后,**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另外,我已经成了“名人”,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更有甚者,一些当时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衣衫褴褛,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庄严地上门来让我给他们开路费,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这无异于趁火打劫。
也许当时好多人羡慕我的风光,但说实话,我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作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20多天。在此之前,我28岁的中篇处女作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奖,正是因为不满足,我才投入到《人生》的写作中。为此,我准备了近两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而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严重时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县委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后来听说的)。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是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那么,我应该怎么办?
有一点是肯定的,眼前这种红火热闹的广场式生活必须很快结束。即便变成一个纯粹的农民,去农村种一年庄稼,也比这种状况于我更为有利。我甚至认真地考虑过回家去帮父亲种一年地。可是想想,这可能重新演变为一种新闻话题而使你不得安宁,索性作罢。
但是,我眼下已经有可能冷静而清醒地对自己已有的创作作出检讨和反省了。换一个角度看,尽管我接连两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奖,《人生》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劳动,这是作家无义反顾的惟一选择。
但是,我又能干些什么呢?当时,已经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我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我承认,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那就是他事业的顶点,正如跳高运动员,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的最高度,尽管他之前之后要跳跃无数次横杆。就我来说,我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我的一个再也跃不过的横杆。
3
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我为此而痛苦不已。在一种几乎是纯粹的渺茫之中,我倏然间想起已被时间的尘土埋盖得很深很远的一个早往年月的梦。也许是20岁左右,记不清在什么情况下,很可能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或者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悠悠流水静思默想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40岁之前。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栗。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
几乎在一刹那间,我便以极其严肃的态度面对这件事了。是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得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经过初步激烈的思考和论证,一种颇为大胆的想法逐渐在心中形成。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动吃惊。一切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不可能呢!
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在我的想像中,未来的这部书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
说来有点玄,这个断然的决定,起因却是缘于少年时期一个偶然的梦想。其实,人和社会的许多重大变数,往往就缘于某种偶然而微小的因由。即使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大事变,起因却也是在南斯拉夫的一条街巷里一个人刺杀了另一个人。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困难。这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积起理想的大山。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迄今为止,我最长的作品就是《人生》,也不过13万字,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型作品,即使这样一部作品的写作,我也感到如同陷入茫茫沼泽地而长时间不能自拔。如果是一部真正的长篇作品,甚至是长卷作品,我很难想像自己能否胜任这本属巨人完成的工作。是的,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
走向高山难,退回平地易。反过来说,就眼下的情况,要在文学界混一生也可以。新老同行中就能找到效仿的榜样。常有的现象是,某些人因某篇作品所谓“打响”了,就坐享其成,甚至吃一辈子。而某些人一辈子没写什么也照样在文学界或进而到政界去吃得有滋有味。可以不时乱七八糟写点东西,证明自己还是作家,即使越写越乏味,起码告诉人们我还活着。到了晚年,只要身体允许,大小文学或非文学活动都积极参加,再给青年作者的文章写点序或题个字,也就聊以 *** 了。
4
但是,对于一个作家,真正的不幸和痛苦也许莫过于此。我们常常看到的一种悲剧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于创造力的生命。当然,有的人天性如此或对人生没有反省的能力或根本不具有这种悟性,那就另当别论了。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退回去吗?不能!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
还是那句属于自己的话: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最后一条企图逃避的路被堵死了。
我想起了沙漠。我要到那里去走一遭。
我对沙漠—确切的说,对故乡毛乌素那里的大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
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这时候,你该自动走出沙漠的圣殿而回到纷扰的人间。你将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无所顾忌地去开拓生活的新疆界。
现在,再一次身临其境,我的心情仍然像过去一样激动。赤脚行走在空寂逶迤的沙漠之中,或者四肢大展仰卧于沙丘之上眼望高深莫测的天穹,对这神圣的大自然充满虔诚的感恩之情。尽管我多少次来过这里接受精神的沐浴,但此行意义非同往常。虽然一切想法都在心中确定无疑,可是这个“朝拜”仍然是神圣而必须进行的。
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也许这个词不恰当),而赌注则已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
尽管我不会让世俗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作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这其间,我得在所谓的“文坛”上完全消失。我没有才能在这样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能像某些作家那样不断能制造出许多幕间小品以招引观念的注意,我恐怕连写一封信的兴趣都不再会有。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的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逝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
路遥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作者介绍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生平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
解析: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的伯父。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 *** ,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 *** 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的一个注解。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