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往年高考大纲-高考大纲2021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

tamoadmin 2024-09-12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记得是60篇,我是新疆的考生,高考应该用新课标版的卷子。2.关于福建高考考试大纲3.知道2016英语高考全国统一大纲的范围么4.高考考纲每年都变吗5.2009河北高考考试大纲2011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记得是60篇,我是新疆的考生,高考应该用新课标版的卷子。一.文言文(18篇)1.《论语》六则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鱼我所

1.2011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记得是60篇,我是新疆的考生,高考应该用新课标版的卷子。

2.关于福建高考考试大纲

3.知道2016英语高考全国统一大纲的范围么

4.高考考纲每年都变吗

5.2009河北高考考试大纲

2011高考考试大纲中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记得是60篇,我是新疆的考生,高考应该用新课标版的卷子。

往年高考大纲-高考大纲2021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

一.文言文(18篇)

1.《论语》六则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鱼我所欲也》(孟子)

4.《逍遥游》(庄子)

5.《劝学》(荀子)

6.《曹刿论战》(《左传》)

7.《出师表》(诸葛亮)

8.《桃花源记》(陶渊明)

9.《三峡》(郦道元)

10.《师说》(韩愈)

11.《陋室铭》(刘禹锡)

12.《阿房宫赋》(杜牧)

13.《岳阳楼记》(范仲淹)

14.《醉翁亭记》(欧阳修)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赤壁赋》(苏轼)

17.《爱莲说》(周敦颐)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二.诗词曲(42首)

1.《关雎》(《诗经》)

2.《蒹葭》(《诗经》)

3.《氓》(《诗经》)

4.《离骚》(节选)(屈原)

5.《观沧海》(曹操)

6.《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8.《次北固山下》(王湾)

9.《使至塞上》(王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12.《蜀道难》(李白)

13.《望岳 》(杜甫)

14.《春望》(杜甫)

15.《登高》(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0.《观刈麦》(白居易)

21.《琵琶行》(白居易)

22.《雁门太守行》(李贺)

23.《赤壁》(杜牧)

24.《泊秦淮》(杜牧)

25.《夜雨寄北》(李商隐)

2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27.《锦瑟》(李商隐)

28.《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2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3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32.《登飞来峰》(王安石)

3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苏轼)

36.《游山西村》(陆游)

37.《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3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辛弃疾)

39.《过零丁洋》(文天祥)

40.《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1.《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2.《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关于福建高考考试大纲

考纲福建专升本全20类别考试大纲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提取码: vxh3

考纲福建专升本全20类别考试大纲 真题15-17年福建专升本语数英真题及解析 高等数学17年真题2017年福建专升本数学真题(暂无答案).pdf 高等数学16年真题2016年福建专升本数学真题(暂无答案).pdf 高等数学15年真题2015年福建专升本数学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语文17年真题2017年福建专升本语文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语文16年真题2016年福建专升本英语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语文15年真题2015年福建专升本语文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英语17年真题2017年福建专升本英语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英语16年真题2016年福建专升本英语真题(暂无答案).pdf 大学英语15年真题2015年福建专升本英语真题(暂无答案).pdf 9英语类考试大纲 8音乐类考试大纲 7美术类考试大纲 6小学教育类考试大纲 ?

知道2016英语高考全国统一大纲的范围么

2016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英语科目考纲跟去年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和前年相比有三个变化:

1。词汇量变化为3000-3500。

2。增加阅读中对词义推断的要求。把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改为“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由此看出考试中“词语猜测题”的难度会加大,尤其会加大考生对单词和短语在具体语 境中特殊含义的考查力度。

3。改变语法填空题中所填词数的要求。把“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不多于3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改为“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复习建议

1。重视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考纲及其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约3500个单词,这是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第一轮复习需要将词汇通过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 词和词根、词缀以及构词法的知识拓宽。第二轮复习要在3500个词汇中挑出历年完型填空选项中的重点单词进行“深挖”。为减轻考生压力,对“扩出去”的单 词只要求认识即可,而对于“深挖”的单词,不仅要认识,更要掌握最基本的搭配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新进入考纲词汇的动词,不仅要知道这些词的意思,还要了解 这些动词的搭配、用法和过去式、过去分词的特殊变化。

2。近三年试卷特别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的宣传和弘扬。建议考生备考时掌握各应用类信件的书写要领,如邀请函、自荐信、感谢信、道歉信等,并熟悉 各种相关的体裁和句式;内容上体现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主题的题材,以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如游览名胜、民俗节日等;会用英文描写传统文化。

高考考纲每年都变吗

高考考纲每年都变。万变不离其宗。高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考试,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很稳定,会发生很小的变化。高考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2009河北高考考试大纲

2009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 数学(文)(必修+选修Ⅰ)

二、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

(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进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考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Ⅲ.考试内容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

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不等式

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a│-│b│≤│a+b│≤│a│+│b│.

5.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非课改版)数学(文)(必修+选修Ⅰ)(二)2009-01-22 15:47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 arccosx 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6.数列

考试内容: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直线和圆的方程

考试内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考试要求:(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考试内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试要求:(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9(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考生可在9(A)和9(B)中任选其一)

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

考试要求:(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侧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 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平行平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

考试要求:(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 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 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台、二项式定理

考试内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考试要求:(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考试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κ次的概率.

12.统计

考试内容: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

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考试要求:(1)了解随机抽样,了解分层抽样的意义,会用它们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抽样.

(2)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3)会用样本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

13.导数

考试内容:导数的背景.

导数的概念.

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试要求:(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函数y=c(c为常数)和y=xn(n∈N+)的导数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4)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小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会利用导数求某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文章标签: # 掌握 # 平面 # 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