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2013年安徽高考文综_高考2013安徽文综答案

tamoadmin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1.请问2013年安徽高考数学(文科)选择题最后一题怎么去解?关键是解题思路··· 谢谢了2.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3.南极7月近地面气压低么? 不应该是南半球冬季气压更高? 参见安徽2014高考文综30.③(未选③南4.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评分细则,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 答案依次如下,外加解析,题号暂略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请问2013年安徽高考数学(文科)选择题最后一题怎么去解?关键是解题思路··· 谢谢了

2.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南极7月近地面气压低么? 不应该是南半球冬季气压更高? 参见安徽2014高考文综30.③(未选③南

4.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评分细则,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

2013年安徽高考文综_高考2013安徽文综答案

答案依次如下,外加解析,题号暂略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在理解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和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演讲能力。

B、C、D项不能说明政治领袖与演说家之间联系的原因。

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光荣革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光荣革命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之间妥协,最终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

因为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信仰英国国教的旧贵族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既延续世袭君主制的传统又使资产阶级得到国家政权。

A、C项表述错误,B项世袭男性优先在光荣革命后又有表现。

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日心说。

根据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意思结合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意义来解答。

中世纪科学发展受到基督教教会的控制,日心说的提出推翻教会在科学方面的权威观点地心说,使科学开始摆脱教会神学的控制而独立发展。

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日心说开始突破教会神学束缚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晚清近代化的发展。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

因此答案为A,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 *** 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依据题干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 *** 相联结’”可以判断此时 *** 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B项。

A、C、D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与新政。

解答此题关键是搞清楚胡佛总统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新政内容。

A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项是胡佛总统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项不是“干预”而是自由放任,D项是属于干预但力度小,得到 *** 贷款的只是一些大银行,修建的公共工程较少,故属于“有限干预”,后来新政中受到 *** 接济的银行与修建的公共工程增多,故答案为D项。

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西欧的联合。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

在二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产生,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首要因素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舒曼计划意图在于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直接原因为A屡遭战争重创的影响。

B项只有一个有利条件,C项表述错误,西欧六国中法德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几国,D项表述与历史不符。

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斯大林模式。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52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解决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工业化在1937年已实现,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1953年后,故C项不正确;马林科夫以1952年农业产量增加来说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已经解决,说明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为D。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德国疆域变化。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了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的史实。

图①中的奥匈帝国建立与1876年。

解体于一战后,图②相对图③波兰的版图扩大是在二战后。

图③中德国版图包括了奥地利,是在1938年以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图④中东普鲁士地区的存在是在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领土重新划分形成。

故答案为C.

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比较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A项中“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错误,B项正确,中国的改革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形成的高度集中管理经济的做法,注意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经济,因此都面临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项错误,“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期间不存在,而是众多小农生产。

D项中工业化在苏联开始于1925年以后不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解析考查要点: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

(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从齐国到明清,利用海洋的区域范围、用途的变化,对倭患反映的维护海权的意识或方法的不同,在利用海洋方面使用指南针等工具,从这些方面去归纳概括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问回答主要从晚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近代化发展的角度切入分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时海禁政策破产,中国海洋权益被侵略,洋务派等官僚在西方侵略的影响下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外贸易、开发海洋资源、允许国人出国等方面去归纳鸦片战争后的主要变化。

对启示的分析要紧紧围绕西方侵略中国海洋权益及引起中国人的一系列反应去归纳。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 *** 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解析考查要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尽可能多的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

注意比较两幅图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分布不同,由此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从图10中看出,唐朝时地方的“道”增多,而且分布上趋向于南北平衡,“道”的划分更注重依据山川等地势条件,而图9反映的汉代州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较大。

从图中读出这些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原因: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力提高,因而唐朝加强了对南方的管辖,设置更多的“道”,而且每一“道”管辖范围比汉代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要小。

答案从图10与图9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知汉唐间的历史变迁: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汉代的“州”不同,而且唐朝在南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增多, “道”的地区分布更趋向南北平衡,而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道”很多是依据山河等地势条件划分而设置;在唐朝南方的“道”的管辖范围大多比汉代的州缩小。

这些变化反映了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强对南方的管辖。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

从背景看都有民族危机与封建统治危机的严重的影响,内容都有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结果都失败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对结果反差很大原因的分析可从地方实力派参与改革的态度、措施的多少与实施是否操之过急、主导改革的领袖是否有实权等方面分析。

清末新政实质要结合其主观目的分析。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 *** 革命。

解析考查要点: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信息。

材料一阐述了李鸿章对办报的内容的主张:与外国相关的事情,意图“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

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即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痛恨,以促使外国人约束自己。

材料二阐述了维新派办报的意图—宣传新思想、启发民智。

对维新派办报作用的分析可结合所学知识——必修二大众报业的发展中的报纸的功能。

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宽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亡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考查要点: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比较分析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从战争的发动者、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是否得到联合国等支持及结果对美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清楚两次战争的不同。

对两次战争的影响的分析还需结合其背景(冷战格局的存在和解体)去认识。

答案(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解析考查要点: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必修三中的儒学复兴运动。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结合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材料中提到唐朝时佛教盛行,佛教不讲君臣之义,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反对辞藻华丽的骈体文,主张“文以载道”即弘扬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还有韩愈是唐朝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结合唐朝中期的社会变化——藩镇割据、由盛转衰。

这些信息就是归纳答案的关键。

另外结合必修三中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来回答(1)(2)问。

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请问2013年安徽高考数学(文科)选择题最后一题怎么去解?关键是解题思路··· 谢谢了

其他地区的试卷没怎么做过,但安徽的卷子肯定不算简单的。听老师说是出题角度比较宏观,考得广但深度不及一些省份。历史选择第一题都是跟安徽有关的,地理地球部分考得不算难,政治选择题今年开始出现跨必修的组合选择。还有就是材料字数和有些省份相比比较少,干扰的信息较少。所以老师说题目上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读,是解题的提示

文综一般240分左右就算高分了,毕竟是算总分,没有标准,如果其他科目强,文综就可以分稍低些,但想考600分,文综至少要210,不然其他科压力太大。选择600分分数段的应该错3个以内吧,综合题肯定是100分以上,争取120+。

一般都能写完, 选择题半个小时内,主观题每科35到40分钟

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f(x)有两个极值点x1,x2

即f'(x)=3x?+2ax+b有两个不等零点x1,x2

∵x1<x2

∴(-∞,x1)递增,(x1,x2)递减,(x2,+∞)递增

f(x)极大值为f(x1),f(x)极小值为f(x2)

下面研究方程3f?(x)+2af(x)+b=0的解

要先求f(x)的值,再求x的值

先令f(x)=t,解3t?+2at+b=0这个二次方程

根据题意解得t1=x1,t2=x2

这样得到?f(x)=x1或f(x)=x2,再继续求解x

∵f(x1)=x1<x2

∴f(x)极大值为f(x1)=x1

则方程f(x)=x1即是看y=f(x)图像与直线y=f(x1)=x1交点的个数

当然有两个交点,即得到2个解

要画图

f(x)=x2,因为x2>f(x)极大值

∴y=f(x)图像与直线y=x2只有1个交点

因此方程f(x)=x2只有唯一解

合计原方程有3个不同的实数解

答案A

先提交了,一会传个图

南极7月近地面气压低么? 不应该是南半球冬季气压更高? 参见安徽2014高考文综30.③(未选③南

12.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却作宣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土地私有制度,成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B.秦朝土地私有制,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

C.秦朝土地私有制,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D.秦始皇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1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14.公元819年,刑部侍郎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来潮8个月,对潮州文化影响深远,使潮州山水皆姓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韩愈

A.得罪其部门长官中书令

B.上书痛斥皇帝遣使迎佛骨使京城掀起信佛狂潮

C.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D.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15.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16.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

A.1935年 B.1938年 C.1945年 D.1948年

17.任新民(1915~),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1949年7月决定从美国回国。当时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

A.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邀请

B.苏联给中国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术资料

C.看电视闻到美苏“冷战”浓重的火药味

D.敌视中国的美方从中极力阻挠

1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19.“……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B.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D.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

20.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下列材料应该排除的是

A.《物种起源》 B.《权利法案》

C.《哥伦布航海日志》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1.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风颂》

②《大卫·科波菲尔》

③《十日谈》

④《等待戈多》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38.(26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6分)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8分)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6分)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6分)

39.(26分)“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社会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公民”“公民社会”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古代社会中后期,“臣民”概念取代了“公民”概念。

材料二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民主”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大意是:暴君夏桀不配做民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三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开始形成于15世纪后,随着自由市民的产生,17-19世纪在维护市民利益的民族国家运动和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冲击下,受法国影响最终有了今日之含义。

材料四在中国,“公民”作为外来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西方传入的,而在法律文件中正式统一使用“公民”概念,则要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臣民”与“公民”的本质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赋予“民主”一词的不同含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列举两部欧美在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中提出或颁布的文献成果。(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现代中国实行了哪些制度?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公民社会”的认识。(8分)

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评分细则,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

1月时是南半球的夏季,由于此时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南移,所以南极大陆的气压相对于它周围海洋上的气压要偏低一些,而且1月的南极出现极昼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也是导致南极洲上空气压降低的原因之一。

7月时是南半球的冬季,由于此时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所以南极大陆及其周围海洋附近气压脱离副高的控制,也相对地球其他地区气压较低。所以还是一个相对的低压。

但楼主一定要记住,所谓低压和高压都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低压气温就高,高压气温就低。南极依然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也就是说气压的高低不但单是由温度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是一个相对的较灵活的概念。

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文综卷政治部分试题既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三贴近的原则和要求,也反映出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既延续了2011、2012高考的总体风格,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加以创新,体现了稳中有进的思路。

为有效备考2013年高考,我市组织了三次全市规模的集中质量检测,结合高考卷真题及模考试题,分析如下:

一、试题考查情况

二、试题特点

1、命题的形式

从试题的排列看,选择题按政史地排列,主观题按地史政排列。

从分值看,政史地各100分,共300分。必修1、4所占分值最高,各28分,其次必修2占24分,再次必修3占20分。客观题占44分,主观题占56分。(政治学科内分值分布见表)

从题量看,选择题11道题,主观题2道题,5设问,其中39(1)问内含2小问。

从题型看,选择题中组合型选择题8道题,大部分是二二组合,第10题为诗词名句题,第11题为漫画题。

未考传统的计算题和曲线题。主观题涉及题型有意义类,启示类,措施类,体现说明类。其中体现说明类有3道题。所占比重偏大。39题为探究题。未考传统的描述类和认识类题。

从形式上看,都是运用一定的情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命题的立意

坚持能力立意,重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

首先,突出教材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经济生活》重点考查了汇率、价格、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经济主体等知识点;《政治生活》重点考查了政府、党、人大、国际关系等知识点;《文化生活》重点考查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建设,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生活与哲学》重点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发展、质变与量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结合前两年的安徽卷可以看出,安徽高考不回避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其次,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政治学科的一大亮点就是与时俱进,这点在高考中也充分反映出来。从试题的背景设置看,考题紧扣时政热点,如选择题的第三题和第四题考查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第六题结合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考查我国的人大制度,第7题结合中国梦对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进行综合考查。主观题的38题结合皖江城市带进行考查,39题结合十八大进行考查。可以说,紧扣时政热点在安徽卷试题背景材料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再次,主观题的答案依托教材语言表述,既有引用又有创新。答案的组织强调自主构建性,不局限于教材,需要在扎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如38题第一问,不仅要求回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还要结合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38题的第二问,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这些措施找出其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然后再分别从意义的角度表述出来。38题的第三问要找出研发团队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成功,然后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作答。39题的第一问及涉及政治生活,又涉及生活与哲学,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作答时要分清有几个设问,然后分别作答,第一设问为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既要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党的知识,又要联系材料的信息进行解读,第二设问要求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道题考查的能力层次较高。以教育为主题,要求考生有效、全面整合经济生活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表述。

可以说,安徽卷主观题的命题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政治学科的要求,特别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

3、命题的情境

安徽卷政治题涉及的主要情境有十八大,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中国梦,中央一号文件,皖江城市带等,这些体现了高考试题的时代性。试题还涉及到皖江城市带,安徽地域文化等,这体现了安徽的地方特色。试题涉及到婴儿车指标,收入倍增,教育等,这体现出高考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试题涉及到古人将事物伦理化,诗词名言,漫画,这体现出高考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要求。

4、命题的策略

试题设计巧妙新颖,稳重有进,有所创新。虽然试题的形式、结构、题型、分值、布局都基本沿用了往年的模式。但在情境的设置、设问的安排,答案的组织上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首先,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其次,注重结合材料,考查考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选择题的第7题,第8题都是学科内综合,这在前些年的高考中是没有的。38题的第2问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政府。39题的第2问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考查教育,这都体现出命题者力图通过创新加大对能力层次要求的考查力度。

三、我市三次质量检测情况

1、一模试卷分析

2、二模试卷分析

3、三模试卷分析

4、质量检测命题应该以高考为导向,但又要为高三阶段的备考提供服务,为考生提供服务。结合三次模考考题,对比高考真题,可以看出我市各命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在高考备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模注重备考进度和基础知识的把握,二模重视与高考的接轨,三模重视考生的信心,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四、建议和启示

1、继续保持现有命题模式,适当调整创新

2、加强教学考试研究,服务教育教学

3、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科学备考,自主备考,合作备考

文章标签: # 考查 # 中国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