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表现技巧_高考表达技巧有哪些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求高中语文表现手法技巧及其作用(急求 急求) 要详细的2.高考语文散文赏析艺术技巧3.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4.高考考场做题有哪些技巧?5.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6.高考考试中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7.高考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哪些就是手法,1修辞(比喻、拟人等)2结构(承上启下、铺垫、对照等)3语言特色(长短句‘语言平淡自然等)4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就内容情感结构读者讲以下复制来

1.求高中语文表现手法技巧及其作用(急求 急求) 要详细的

2.高考语文散文赏析艺术技巧

3.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4.高考考场做题有哪些技巧?

5.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

6.高考考试中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7.高考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哪些

高考表现技巧_高考表达技巧有哪些

就是手法,1修辞(比喻、拟人等)2结构(承上启下、铺垫、对照等)3语言特色(长短句'语言平淡自然等)4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就内容情感结构读者讲

以下复制来的

知识储备:散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一)表达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记叙的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托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等。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托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4)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必修教材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

(5)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章法结构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作用的分析与探究。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背影》。

2.开头的作用基本同小说。

3.结尾的作用也基本同小说。

4.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5.线索有贯串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谨严的作用。

掌握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

(三)修辞手法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列表归类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四)表现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除了掌握衬托、铺垫、抑扬、悬念、伏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小说专题中已经讲解)外,还需掌握散文常考技巧:

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囚绿记》就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2.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中某某段有何作用?请赏析。

5.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文语言上特色比较鲜明,试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解答思路

1. 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题型二: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把握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形象对主旨内容表达的作用,也要从结构技巧上考虑。

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

题型三: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观点成为读者头脑中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

常见提问方式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辨明评价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答思路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分析评价,即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求高中语文表现手法技巧及其作用(急求 急求) 要详细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及流程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2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明白三个问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高考语文散文赏析艺术技巧

它们都是考纲规定的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范畴。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表现手法有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和烘托、渲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夸张等。

具体特点和作用分述如下: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在解答问题之前,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 散文 赏析艺术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掌握散文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二、掌握散文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 文章 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一)记叙

A.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B.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二)描写

人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景物描写,其技巧在于: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揣摩语言艺术

高考语文散文赏析艺术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

★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大全

★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分析与套路

★ 高中语文古文鉴赏答题技巧

★ 2020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散文,小说,议论文)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

★ 高考语文写作的7大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高考考场做题有哪些技巧?

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学会从思想上解读诗歌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但形式上的各种表现手法,归根结底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为主题思想服务的。

看一下高考试题中的相关题目2002年上海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本题从文学手法到思想内涵都颇有可赏析之处。从画面的描写来看,“少年听雨”,“歌楼”、“红烛”、“罗帐”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是回忆场景,是虚写,“而今听雨”的画面,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实写。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一二句点题,写楼的处所、楼的高耸。一句写地势高,二句写楼本身高,写“近青天”当然是衬托“飞楼”连天了。颈联转入现实。眼前,画角声催红日落(远观),天色将暮生白烟(近观)。平视、俯视,远观、近看,不同角度相结合,红白色彩的渲染,日落烟生的动态,都可以作为鉴赏角度来答题。

2003年的考题侧重于纯手法的鉴赏,以简答题形式命题,2002年侧重考察手法及其对表达内容、主旨的作用,以读写段形式命题。

最后的复习阶段,要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贯通,树立诗歌鉴赏的整体意识。灵活运用答题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

一、从容应对考试

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心态,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一般来说,根据模拟考试的考分确定高考成绩的期望值。目标过高,会因难以达到而焦虑;目标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所以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而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低估自己,这时树立必胜信心,使自己始终处于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的心理状态,是防止?晕场?的有力保证。二是不要攀比。每个考生的实力与心态不一样,所确定的高考期望值也不一样。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对考生来说,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平时的真实水平就是成功。

注意作息时间和身体状态调整。临近高考,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重视科学用脑,不要开夜车,也不要提前睡觉,平时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打破入睡规律睡不着,反而不利于高考。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晚上宁可睡不着也不要吃安眠药,否则会影响考试,但是一旦真的很晚都睡不着,这时一定要想一个睡着的办法,比如倒在床上看一会儿书,或听一会儿比较舒缓的音乐等;起床时间不要离考试时间太近,起床后应活动一下,增强身体活力,为进入考场树立信心。

二、一定要浏览全卷后再作答

拿到试卷后,首先查阅试卷按照要求填涂答题卡,再细看试卷分几个部分,总题量是多少,对全卷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一个估测,以便对全卷的整体把握,确定答题的策略。另外这样做在心理上也有积极作用,因为一般来说高考考卷的结构、题型、题量与当年的《考试大纲》是一致的,当看到试卷与预料的一致时,自己的情绪就会初步稳定下来了,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反之,如果考试时舍不得花这段时间,一开始就埋头作答,就难免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当、先松后紧的情况。

三、答题顺序要合理

试卷一般是按难易程度从前到后排列的,但通常选择题的最后一两道稍难些,因此按照试卷题号的顺序答题即可,会一题就先做一题,一时不会的题目,做个记号后跳过去,继续往下答,直到将全卷会做的题都答完,再回过头来,把第一遍做记号的题目再答一遍,把会做的全都做好后,如果还有时间,则集中精力去突破最后的难题,如果没有时间,起码已经把会做的题全做完了。先易后难,是考试的最佳选择,因为这样有利于稳定情绪,增强信心,能确保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先难后易不可取。

四、审题一定要认真,特别强调

考试时审错了题意可以说是最大的遗憾.为了审好题,可按下面的措施去做:?眼看?、?手画?、?脑思?。

1.?眼看?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例如选择题,就要看清是选正确的选项还是选不正确的选项,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其次要看题述文字和附图,特别是题中的关键字词.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一字之差,离题万里.题述中的关键词语包括研究的对象、讨论的过程、题设的条件、始末的状态等.计算题读题时要和图相配合,重要的语句可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2.?手画?就是根据题述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画出示意图(或轨迹图或运动图象),在图上标明已知条件、待求量等。

3.?脑思?就是在审题时一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二要分析题述中包含哪些物理过程,这些过程如何衔接,要思考哪个过程可以套用哪个物理模型,可以应用哪些物理规律,可以列出哪些方程。

通过认真审题,从而透彻理解命题的意图、问题给定的物理情境,进一步找出各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正确快速地进行解答。

高考考试中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典题阐释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该类试题的命题意图主要是通过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考查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学生领悟一定的表现手法的独特作用及表达效果。在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

 一、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

 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表现手法的。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鉴赏。

 2.XX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的第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

 文本选读

 笼中鸟

 〔西班牙〕华根·迪森塔

 老鲁克有着宽厚的肩膀,魁梧的身材,他已年过七旬,背也开始有点驼,可他的步子还是那么矫健。他用心经营着他的庄园。他每天骑着和他一样老的一匹马巡视他的庄园。为了八月的农作物、九月的葡萄,秋天的水果、冬天的储草、春天的牛羊,他年复一年地忙碌着。

 在农活方面他信不过任何人。他珍惜每一粒种子,等播种时他亲自逐一挑选。他成了庄园的儿子,不,应该说庄园成了他的灵魂。经过风雨吹打的老鲁克犹如一棵老松树。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人们都认为老鲁克和那块庄园是根系相连的。

 老鲁克有足够的钱财,膝下有四个儿女,可他并不享受他的同龄人正在享受的安逸生活,选择了终日操劳。他的健康状况也日渐低下。医生早就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自己,可他依然保持着起早贪黑奔向农田的习惯。

 老鲁克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样肥沃的土地是他一生的财富,不容别人侵犯。他认为春天犁地、播种,夏天浇水、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存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我干不下去了,那谁来替代我的工作呢?我那几个儿子?他们每天都围绕着他们的'小家团团转,哪里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更何况他们什么也不会。土地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啊,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信仰。老鲁克这样想着。

 孩子们也劝老人安享晚年。老鲁克想,如果他去某个儿子那里安度晚年,其他三个会不会嫉妒呢?毕竟,他这里有一笔财产。为了继承他的财产,兄弟几个会不会反目为仇呢?更何况孩子们都成家了,他们不再听父亲的话了,他们只听老婆的话。

 老人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了下去。老人的田地里长出了野草。医生最后一次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自己。

 有一天,孩子们为了劝说他们年迈的父亲,都去了老鲁克家里。那里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聚会。父亲,您的身子骨已不如从前,您需要休息了。庄园让别人去经营吧。孩子们的建议直截了当。别人?别人是谁?难道我要找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来经营我的庄园吗?我承认我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自己奋斗。老鲁克说。可医生说您需要休息啊,这样吧,您把庄园分给我们去经营吧,我们兄弟几个一定以和气为重,尊重您的心愿。孩子们说。臭小子们,你们的父亲还没闭眼你们就想着要分我财产啦!他们的父亲有点愤怒了。

 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你们都过来,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麻雀的故事。你们听完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固执了。接着老鲁克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在你们还小的时候,我从屋檐下捡了一只小麻雀回来。那个家伙真可爱,我把它关进鸟笼放在了阳台上。刚开始,小麻雀什么也不吃,我以为它会在几天后死去。可过了两天有两只麻雀在鸟笼外飞来飞去,我想那一定是这只小麻雀的父母。它们看到孩子被关进鸟笼很难过,鸣叫里含着一种难言的悲伤。不久后他们飞走了。回来时给孩子衔来了食物。我也不妨碍它们一家的幸福。转眼就几个月了,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小麻雀长大了,我经常看见它在那个空间狭小的鸟笼里飞来飞去。有一天,我想办法抓住了那小麻雀的父母。我把它们关进笼子,放飞了小麻雀。我并不给那两只老麻雀喂食。我还以为小麻雀很快就会回来,找来一些食物喂养它的父母。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几天后那两个老麻雀双双饿死了。小麻雀获得自由后竟忘记了生养它的父母。

 讲完故事后老鲁克说:孩子们,人心都是向着他的下一代的。所以我也能理解你们那么疼爱各自孩子的用心。庄园是我的蓝天,没有它我就被关进鸟笼里了,孩子们,你们快回去吧,庄园我还要继续经营,而且只能经营得更好,我喜欢我这样的自由。你们能理解父亲的心吗?

 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典题呈现

 1.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3.文章第1段写老鲁克虽已年迈,却仍在辛勤地经营自己的庄园,对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典题解析

 1.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由此可归纳出文章的表现手法。本文重点叙述了老鲁克一生勤劳、到老也不愿放弃劳作的故事,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取了老鲁克一生中极平凡的小事,表现了意蕴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2.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可对句子内容作深入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老鲁克的皱纹、蓬乱的胡须、花白的头发联想到刚犁过的田垄、田间的野草、被白雪皑皑覆盖着的山顶,形象地刻画了老鲁克的外貌,表现了老鲁克勤劳的品质和饱经沧桑的辛酸。

 3.对文章开头段落作用的分析,可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本文开头写老鲁克的勤劳,一方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烘托出人物品格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

 技巧点拨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表现手法类的题目,在最近几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从而成为现代文阅读的热点。其命题形式通常为:对整篇文章表现手法的归纳和概括、分析和理解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结合具体题目的特点,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每一个题目都有各自的特点:

 1.目的明确。一般来讲,命题者设计题目,都有一定的目的。比如,归纳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2.综合性强。对每一个题目而言,所考查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涉及文章的多个方面,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并非单纯考查这一点,还必须结合文意、布局谋篇、情感等方面进行。

 二、理清解题思路,规范、准确作答

 1.要根据题目特点,理清解题思路。对不同的题目,我们应该按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例如,分析文中某一句(段)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文综合分析;把握全文的表现手法,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理解和分析。

 2.答题要规范、准确。回答每个问题,都要采取规范的形式。像解答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类题目,其形式为:XX是本文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心思想的表达)起到了XX的作用。

高考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哪些

1、一定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关键词句。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述答案。过去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

2、现在的跨学科试题多数是拼盘结构,针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给出一段背景资料,分几个小问来提问。不要害怕这样的题目,要化综合为单科。总而言之,就是要稳定心态,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知识。

3、物理:物理计算题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字计算,如果错了,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列公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文字运算,最后才往里代数字。第二,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说明它代表哪个物理量。

4、化学:答理科综合的卷子时要按前后顺序,先答一卷,再答二卷,先答完一个学科,再答另一个学科,以减少学科思维转换中的干扰。

5、理综每道选择题都是6分,分量很重。于是有的考生过分紧张,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审题全面仔细答题思路完整

6、政治:考试时,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答选择题时,要审清题中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命题意图;解答漫画选择题或者漫画问答题,关键是读懂漫画,弄清其表意和寓意;解答主观性试题,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试题的具体材料、情景和要求,突出答案内容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答案形式的鲜明个性,注意答案的层次化、术语化和规范化。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7、地理:答文综试题时,考生最先遇到的就是地理学科的1011道选择题。这时候可能考生刚进入考试状态,心态上不要太紧张。地理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先跳过去。

8、此外,还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

9、文科综合的题目都是一个情境有三、四个小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此外,要注意题目的重点词,比如有些题目的设问是“错误的是什么”,而不是“正确的是什么”,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10、历史:审题一定全面仔细。很多考生在审题时直接去看问题,往往忽视了前提。要知道历史都有阶段定位,考生特别要注意把事件或者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来分析和阐述。历史的主观题目在设问的前半部分通常都给出一段情景、一段或几段话、一张或几张地图,对这些内容考生一定要仔细思考,因为这个题目考查的所处历史时期和特点都蕴涵在这些内容之中。

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渲染

六、用典

(1)用语 (2)用事①引用神话故事。②运用历史故事。

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如有问题请追问,乐意解答。)

文章标签: # 描写 # 作用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