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54岁参加高考-51岁参加高考

tamoadmin 2024-10-11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评价高考钉子户梁实?2.高考23次漫漫考试路,头发越考越白分数却始终没变,你怎么看?3.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如何评价高考钉子户梁实?对于这位高考钉子户梁实先生,本人的评价如下。年龄大了,应该放弃。1967年出生于四川的梁实,已经54岁了,25次高考中只被录取过一次,今年又只考了403分,可是偏偏想考上四川大学,有点太过偏执了,实力不够 ,年龄已大,理想过高,很不切实际,应该放弃,

1.如何评价高考钉子户梁实?

2.高考23次漫漫考试路,头发越考越白分数却始终没变,你怎么看?

3.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

如何评价高考钉子户梁实?

54岁参加高考-51岁参加高考

对于这位高考钉子户梁实先生,本人的评价如下。

年龄大了,应该放弃。1967年出生于四川的梁实,已经54岁了,25次高考中只被录取过一次,今年又只考了403分,可是偏偏想考上四川大学,有点太过偏执了,实力不够 ,年龄已大,理想过高,很不切实际,应该放弃,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为好。

精神可嘉,做法欠妥。“高考”梁实的执着学习精神和理想追求,是十分可嘉的,也是应该肯定的,且是令人佩服的,但至今还是宁愿放下一切,年复一年地复读考大学的做法是欠妥的,他真的应该要好好感谢理解和支持他的好妻子。

360行,行行出状元。梁实的生意做得不错,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想上大学当然可以,拼上几年也就行了,差距太大,明知道考不上四川大学,尽心尽力即可,即使不做高考“状元”,还是可以做自己行业的状元的嘛。

“五十而知天命”,梁实已经50多岁了,且已证明了25年,就应该早点放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把学习当成爱好,或者就去某个大学读书去,哪怕是随便某大学的大专也行。所以,他还是应该面对现实,做自己能够做到又能够做好事情,人生岂不是同样有价值和意义吗?

高考23次漫漫考试路,头发越考越白分数却始终没变,你怎么看?

5月29日,离2019年全国高考不到10天时间,各地考生已经磨拳霍霍,以最充足的准备迎来人生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根据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较于2018年出现增长,总数突破千万人次。在这千万名考生中间,有一位来自成都的考试,因为参加了22次全国高考而被封为“高考”,再过几天,他也将迎来人生第23次高考。图为2010年6月7日,43岁的梁实参加高考。

这是2011年6月7日,44岁的梁实参加全国高考。在22次的高考生涯中,从18岁一直考到了如今的52岁,虽然中途曾经中断过,但梁实却一直没有放弃。22次高考,梁实的头发越考越白,分数却始终没有上涨。

这是2012年6月2日,高考前夕,梁实在家附近的一个茶楼复习,并展示着他历届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在22次高考中,梁实始终在300分至400分之间徘徊,很少有超过400分的成绩,除了“高考”这个全国皆知的绰号以外,梁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梁三百”。

2012年6月7日,在成都铁路中学考点,45岁的考生梁实走出考场就被媒体记者围堵采访。梁实家庭殷实,在90年代初,自己经营着建材生意,最高峰年入百万以上,生意做得火热。但是少年时期高考的失利却一直成为自己的心头恨,梁实称自己骨子里有着一种不服输的狠劲,所以才这么多次坚持了下来。

图为2014年6月7日,全国高考大幕拉开,在成都宁夏街树德中学考场,梁实同其他考生一道走出考场。越挫越勇,梁实经历每一次高考失败以后,就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90年代末期,梁实因为盲目扩大规模建厂,没有生产经验的他不到几年时间亏得血本无归,从那时起,梁实就看淡了财富,再次将重心转移到高考上来。

这是2017年5月,高考前夕,梁实再次备战。梁实说,因为白天自己一个人在家,心里害怕寂寞和孤独,所以每天到茶楼复习。多年以来,梁实便养成了在茶楼复习高考试题的习惯,早上9点,茶楼一开门,梁实就来点上茶,一待就是12个小时。如今,就连茶楼里每一个服务员、保洁员都认识梁实这位特殊的高考生。

这是2018年5月,梁实在成都市沙湾路一家茶楼复习,一本本高考复习资料摆满了茶座。梁实现在仍然经营着一家建材门市,每天还会有不少生意要料理,但是基本不用自己亲自去跑。梁实说,在茶楼复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要谈生意,对方直接可以到茶楼找自己,这样复习、生意业务两不误。

到了中午,梁实在茶楼里点个简餐,吃过饭以后便躺在茶楼的卡座沙发休息,这样可以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午和晚上的复习中去。因为没有时间精力去学校上课,即使梁实在茶楼复习,每天的作息时间都和其他高考生保持了一致。

这是2018年6月7日,51岁的梁实已经是两鬓斑白,在成都通锦中学考场外向媒体记者展示自己的准考证。几个月以后,梁实拿到自己的高考分数,452分,这是他多年以来第一次取得这么高的分数,同时也上了四川的本科线。据了解,18岁时,梁实没能考上大学,大学梦就成了一生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自己才不顾一切拼命参加高考。

但是452分仍然未到达梁实心里期望的成绩,梁实的目标是四川大学数学系,但是最低600分的录取分数只能是望洋生叹,梁实表示,自己也将目标降到了四川师范大学这类普通本科,如果自己能考上也要填报志愿。图为2019年5月,52岁的梁实在茶楼复习,冲刺个人地23次高考。

回顾22次高考生涯,梁实称许多人对自己表示不理解,认为自己是“铁脑壳”“一根筋”。梁实说,自己就要这样坚持下去,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哪怕是考到七八十岁也要考,一定要实现年轻时的大学梦,如果能考上,自己还要走进校园认真完成学业。自己儿子早已经大学毕业,但是对于自己年复一年考试,家人也在背后一直支持着自己。

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每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

比如《聊斋志异》,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总是那些狐仙鬼怪,但是在这部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奇书背后,是作者坎坷一生的故事。

历史是没有温度的,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会随着时间而湮灭,但历史又是有温度的,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暖意几许。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氏家族曾经“科甲相继”鼎盛一时,但蒲松龄出生时,正处于明清易主的大年代,家世逐渐败落,连生计都陷入困境。

父亲蒲槃,一直想在科举功名上出人头地,但最终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而随着家境日贫,不得不弃学从商,维持一家几口的生计。经商之余,蒲槃不忘经史,教子有方,四个儿子被他从小要求熟读诗书,勤修功课,学习成绩都还不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蒲松龄。

虽生在一个衰落之家,父辈没有带给蒲松龄物质上的优越,但家族世代耕读传世,于潜移默化中,给了这位文学家早年丰厚的文化补偿,也为他沉浮科考的戏剧人生拉开了帷幕。

18岁,蒲松龄完成了成人礼,迎娶了刘氏为妻,新婚后不久,就在初试科场一鸣惊人,蒲松龄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并受到了山东学使施闰章的赏识。

踌躇满志的蒲松龄,坐到了院试的考桌前,摊开了主考官施闰章出的试卷,题目是《蚤起》,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考生要根据出处阐述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是按照已经成型的八股文写法,模仿孔子或孟子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蒲松龄没有走寻常路,他以生动的小说笔法,在考卷上作了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精美小品文,有情节虚构、人物独白,还有人物心理描写。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针对一件事发表议论,蒲松龄写了一篇微型小说交了上去。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换作其他的主考官,早就把卷子撕了,但蒲松龄遇到的主考官,是当时赫赫有名、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施闰章的名声很好,文才也佳,关键还能以宽广的心胸来看待人才。

看完蒲松龄的答卷,施闰章拍案叫绝,拿起笔来就写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说看这样赏心悦目的文章,如同甩着手臂,在美景中游玩一样轻松乐趣。

放榜结果:蒲松龄被取为头名秀才!

20岁,年纪轻轻就当了秀才,且是县、府、院三试头名,蒲松龄盛名乡里,他和中国历史上众多少年风华的文士一样,对人生抱负充满信心,认为科举仕途是一马平川的光辉大道,但未曾想到,这却是他考场生涯的顶峰了。

蒲松龄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即为“举人”,从此开始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年年交战,垂翅而归”。

生活本已困窘,又因家庭矛盾,父亲蒲槃决定给儿子分家,对于蒲家儿女来讲,分家是一场无情的斗争,看起来是弱肉强食的争夺,实际意味着将蒲槃原本就不丰厚的家资进一步分解,而蒲松龄在这场“斗争中”处于弱势,吃亏最多。

分家后,蒲松龄只有二十亩薄田,还要搬出旧宅,住到三间十分简陋的老屋,破得连门都没有。庭院中,荆棘丛生,虫蛇横行。可房子再破,农具再坏,田产再不丰,总比没有好,而这一切,也就是蒲松龄一家的根底了,注定以后的路不会太顺畅。

此时,蒲松龄已经有四个孩子,在《日中饭》里,他的四个孩子为了一锅稀饭,你争我抢的情景,是蒲松龄辛酸生活的写照。而另一篇《除日祭穷神文》更是逼得蒲松龄发出:穷神啊!你真当我是你热恋的情人?

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难道说,这是你的衙门,居住不动身?你就是世袭在此,也该别处权权印;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蒲松龄写信质问穷神,你为什么总缠着我?写就写了,这充满着戏谑自嘲的口吻,无非就是吐吐槽,抱怨抱怨,可蒲松龄还居然变着法儿地以穷神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回信。

“你只要学抠门吝啬、一毛不拔,只要学损人利己、出乖弄巧,只要学虚伪奸诈、伤天害理、泯灭良心,我保管你脱贫致富登上巅峰。”蒲松龄是不是拧巴得可爱,来回看自己人生的错位,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矫情地给自己生命系上结,这恰恰说明了蒲松龄宁愿清苦一生,也不愿失掉他为人的宗旨。

蒲松龄的穷,那可是真的穷,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这样饥寒交迫、弱妻幼子的家境,使得他不得不把二十亩薄田请人代耕,自己外出觅馆教书,靠微博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自谋生路的蒲松龄,开始长达四十多年的私塾教师生涯,待遇微薄,每年最多只得八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呢?农村维持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大概要二十两银子,可见蒲松龄的捉襟见肘了,而那句“家徒四壁妇愁贫”,一点儿不是空穴来风。

不得不说,蒲松龄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娶了刘氏,在他岁岁游学,外出教书的漫长日子里,刘氏要靠丈夫微博的收入维持温饱,抚育孩子,这位平凡的妻子和伟大的母亲,有一颗安贫乐道的知足之心,如此千疮百孔的家境,未因拖欠而遭到税官的呼号催逼,把子女一个个抚养长大,做到“一子娶一妇,必授一室”的状况。

是善良妻子的默默付出,才能让蒲松龄没有后顾之忧,长期在外教书,无数次投身科考,无数次落榜,科举的失意,生活的贫困,蒲松龄将难言的情感,有意无意的带入到自己编织的狐鬼花妖的世界中。

《聊斋志异》如蒲松龄自己所言,是一部“孤愤之书”,作品远不止只关乎自己悲怜自叹的情感,更多融入了时代的针砭,理想的追溯,蒲松龄借助荒诞无稽的鬼狐故事,宣泄胸中的“奇气”,“抒劝善惩恶之心”揭露世情的黑暗。

这部由500多个短篇,组成的文言小说集,无论人物刻画、时代映射、社会批判、艺术成就,都到了难以超越的文学水平,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先生更盛赞聊斋故事“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但是,在当时,蒲松龄此举却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事,他的一个好友实在看不下去,写信劝了他一句:“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朋友们认为蒲松龄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同时,还在干件“不务正业”的事,是不够努力的表现。但就是这件不务正业的事,日后成就了蒲松龄。

心心念念科考的蒲松龄,在51岁时,仍不忘进取,妻子刘氏劝他:“君无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老百姓自有百姓的乐趣,何必非要做官呢?蒲松龄并没有认同妻子的好言相劝,执意一次次投身科考,却又一次次被黜。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又遇灾年,缺衣少粮,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蒲松龄一生困囿于科举与功名交织的诱惑中,无法自拔,经历了屡试不第,生活所迫的境遇,不得不离家,大半生都在外过着寄人篱下的塾师生涯,1709年,年逾古稀的他,终于归卧蓬窗,安享晚年了。

可以说,蒲松龄一生最耀眼的成就,就是为后世留下一部巨著《聊斋志异》,而对于他自己这一辈子,最为艰辛的是科考屡败,功名白头,蒲松龄一生都在不断参加乡试,却无一次考取,也许是老天感动于他的执着,71岁那年,蒲松龄成为了一名岁贡生。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贡生虽没有举人的资格,但也可以授官,但对于一个老迈衰朽、年逾古稀的人来说,只能是精神上的些许安慰吧。

一年后,蒲松龄的儿子请画家给父亲画像,蒲松龄穿上得之不易的贡生官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画像上题词:穿这样的衣服,会不会被后代人“怪笑”?

19岁进学,71岁入贡,蒲松龄的种种遭遇,不是一句简单的“时运不济”可以概括的,也许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存在着多重因素的结果,无论怎样,暮年的贡生是对蒲松龄困窘一生的精神补偿。

1713年,妻子刘氏因病去世,这位贤惠的女子,在病笃之时,仍旧以“世尽庸医”的善意谎言,劝阻家人不要浪费钱财为自己治病。“酸心刺骨情难忍”,“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离分“,蒲松龄对跟随自己贫困一生的妻子,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愧疚。

当又一个春天刚刚到来之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里“倚窗危坐而溘然以逝”,这位伟大的作家,生命的指针便永久的停在了76岁的时刻……

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后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蒲松龄去世约五十年后,《聊斋志异》初刻,轰动全国,三百多年后,聊斋故事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在19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章标签: # 蒲松龄 # 自己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