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通史历史阶段特征,高考历史阶段特征,简易版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有何特征2.09文综(历史)学习方法,快点啊~分数不多,但是是救命的!!3.史前时期的历史特征有哪些?4.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哪些阶段,附上时间和社会的主要特征。5.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阶段特征?6.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7.14到19世纪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夏商周是奴隶制国家,秦汉三国时期是封建国家。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是中国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封邦建

1.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有何特征

2.09文综(历史)学习方法,快点啊~分数不多,但是是救命的!!

3.史前时期的历史特征有哪些?

4.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哪些阶段,附上时间和社会的主要特征。

5.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阶段特征?

6.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7.14到19世纪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

高考通史历史阶段特征,高考历史阶段特征,简易版

夏商周是奴隶制国家,秦汉三国时期是封建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是中国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和从公元8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社会。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国家。

它是在奴隶制度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已经产生的条件下,由地主阶级借助奴隶起义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来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剥削阶级专政类型的国家。其经济基础的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

扩展资料

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封建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占有制形式;在中国,地主占有制则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占有制形式。

这两种土地占有形式本质是相同的,即土地由享有特权的大土地占有者占有,农民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在超经济强制下把自己的剩余劳动无偿地交给土地占有者。这决定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统治,从政治上对农民阶级实行统治、压迫的工具。

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有何特征

世界古代史的阶段特征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世界古代史是一个文明多样性的时期,各种文明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通过贸易、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交融和互动。

2.政治制度的多元性:

在古代,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例如,中国早期的封建制、古希腊的民主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等。这些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3.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特别是随着大规模工程的兴建和战争的需要,铁器、水利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经济变革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宗教和哲学的兴起: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宗教和哲学逐渐兴起,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希腊的哲学等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战争与和平:

在古代,战争与和平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各国之间的战争往往与领土、资源、宗教信仰等有关。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统一和发展。例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罗马的和平时期等。

总之,世界古代史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文明、政治制度、经济变革、宗教哲学以及战争和平共同构成了世界古代史的阶段特征。这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09文综(历史)学习方法,快点啊~分数不多,但是是救命的!!

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封建封建社会初步发展,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的集中统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对统一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方面的统一。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通过融合交流,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史前时期的历史特征有哪些?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d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方面:我国的原始人类不仅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北起辽河,南至珠江也都有远古人类的遗迹。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主干。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战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

(1) 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月220年),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稳定,秦、西汉、东汉政权的更替都是由于统治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灭亡或名存实亡(即瓦解),然后被地主阶级的里带人改朝换代。但这些王朝统治期间,也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

(2)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措施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和军事措施等方面。西汉建立后,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东汉时期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受到一些冲击,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政治制度。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候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东汉初年,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因此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安定局面。

3、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

(1) 秦统一后,击败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征服越族地区后,加强行政管理,移民50万到该地区,将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越族地区,促进了那里的生产事业的发展。

(2) 西汉时期,汉高祖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双方加强联系,共同发展。汉武帝还在西南少数地区设郡,加强联系。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3) 东汉初年两次出兵击败匈奴,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4、对外关系: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5、文化方面: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哲学、史学也有杰出的成就。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

(1) 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国(魏、蜀、吴)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最终由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 政治制度: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支持。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3) 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的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2、 经济方面: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吴、东晋、南朝各政权统治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三国时,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西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内迁,后分别建立政权,与汉族间的联系频繁。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在融合。

4、文化方面: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潜以及民歌。伴随着佛教的兴起,雕刻艺术也显示了辉煌的成就。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

(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

(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对外关系方面:

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政府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方面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推动了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唐朝高度的文明对人类文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体育活动也空前活跃。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足迹。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

(1)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3)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北宋中期和元末的农民战争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说明了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中主战与主和、改革与保守等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

(1) 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

(3)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表现在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手工业部门增多,除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发达外,还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方面:

(1)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2) 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如契丹、女真等向封建社会过渡。

(3)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4) 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5) 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融合是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边境上的“榷场”贸易等。

4、对外关系方面:

(1)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5、文化方面: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1) 科技成就突出,我国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这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沈括的“十二气历”、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2) 教育事业发达。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对人才的培养起了良好的作用。

(3) 文学史学繁荣。词的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关汉卿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史学方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通史。

(4)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 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

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哪些阶段,附上时间和社会的主要特征。

史前时期的阶段特征应该是处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萌芽状态。

史前的人类,从原始部落过度到母系氏族社会,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女性为中心,培养了人性的感情聪慧和善良。

然后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人类的文明史便从这里开始,以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一直延续到至今,先后经历了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度,在新时器晚期出现了青铜铸造业,史称青铜器时代。

金属的发现和应用,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直到现在,从今天走向未来,金属制造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强有力的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史七个历史时期:

1、史前时期: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2、夏商周时期: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秦汉时期: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隋唐时期: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明清时期: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

阶段特征:

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三、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

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四、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扩展资料:

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特点:

1、经济: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民族资本的萎缩。在三座大山(特别是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政治:1927~1936年,出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

1937~1945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 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重要阶段特征,也是胜利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开始。

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 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取得胜利。

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1.封建国家的分裂

南朝

221-263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421-

-589

隋朝

北朝

222-280

220-265

2.民族大融合

(1)三国时: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2)西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大举内迁。

(3)十六国时:北方各族建立政权,相互攻伐。

(4)东晋南朝时:各族共同开发江南,加强联系。

(5)北魏时: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魏国兴修水利工程,马钧发明翻车。

(2)蜀国重视维护都江堰,蜀锦闻名。

(3)吴国造船业发达,海上交通贸易发展。

(4)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5)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刘宋时注意发展生产。

(6)十六国时,北方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7)北魏时,实行均田制,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发展。

二.学法指导

1.这一时期,线索纵横交错,要抓住这些线索(尤其是基本线索,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通过抓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线索,认识士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从而培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通过抓北方战乱和统一交替出现这一局面的线索,认识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通过抓北方五次统一(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这条线索,认识统一的曲折性、必

然性。通过抓江南经济发展这一线索,认识政治稳定、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关于分裂的成因、危害,纵观中国古代史,可以归纳概括以下几点规律性内容:如成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央集权不力,地方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社会经济不够发达,民族融合不够强等。危害: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比较典型、显著,我们应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这一高度去审视评析有关民族大家庭的问题。大汉族主义不可取,过分关注某—少数民族的兴衰演变也失之于片面。

三.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上,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的对峙,形成了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以及民族政权的封建割据的政治分裂局面;经济上,南方的相对稳定和北方的割据混战带来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破坏、恢复波浪式发展的特点,南北经济差距开始缩小;民族关系上,民族战争、交往、迁徙、改革,促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文化上,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使文化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南北政治、经济的差异又使南北方文化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基础导学

三国鼎立局面实际上是东汉末年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和发展。随着三国实力均势的打破,三国归于西晋。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为匈奴所灭。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出现了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彼此攻战的局面。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局部统一的出现和稳定,士族制度的衰落,在经历了南朝、北朝的政权频繁更迭后,统一的条件日趋成熟,最

终由隋完成了统一。

三国时期,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北方经济开始恢复,南方(西南、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南方的农业开始赶上北方,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的社会生产在十六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使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为隋的

统一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民族政权的更迭,各民族的接触更加频繁,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融合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这—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士族制度形成、衰落,江南地区开发,封建方式向边地扩展,佛教盛行。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里出现一些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的有祖冲之的圆周率、《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反映北方战乱的有《大兰辞》;反映土族制度腐朽的有陶渊明的诗;反映佛教盛行的有南方佛寺、范缜思想等。

14到19世纪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总论 

中国古代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为 25% 。这是文科考生在进入高三后所接触的第一部分高考内容,是历史复习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基本观点和能力的基础,故应加以重视。 

近年,历史高考对考生宏观把握知识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即不仅要求考生准确而熟练地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重要人物等基本要求,更要把握该事件和其它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将这一历史事件放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考察它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考生在考前总复习阶段应注意对阶段特征的把握。所谓阶段特征,指的是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生活主要方面所体现出的总体特点以及这一阶段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的特征,其归纳总结的基本思路也有所差别。中国古代史某一朝代(时期)的基本特征,一般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总结。本文试图将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作一简单归纳,希望能对应届考生有所帮助。 

二、阶段特征

1. 奴隶社会 ( 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 

⑴夏朝 ( 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公元前 16 世纪 ) :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应特别注意归纳奴隶制建立的表现。  

政治:奴隶制的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经济:夏朝的社会经济初步发展,为后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⑵商朝 ( 约公元前 16 世纪-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 )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疆域:非常广大。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政治制度: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人牲”和“殉葬”也是商朝奴隶制发展的表现。

经济:在夏朝基础上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提高;畜牧业饲养牲畜种类较多,数量也很大;商朝手工业相当发达,以青铜制造业最为重要。

文化:商朝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以文字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⑶西周 ( 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公元前 771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疆域:空前广大。  

经济:繁荣发达,是我国农业原生作物系统的形成时期;手工业分工更细。  

政治: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备,是西周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标准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应分别掌握这两种制度的具体内容,特别应注意这两种制度的联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也可以看做是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关系。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和井田制相适应。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  

⑷春秋时期 (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大大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也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系,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后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影响到国君的财政收入。公元前 594 年,鲁国率先颁布“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贵族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上交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产品分配制度发生变化;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由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转变成了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至此,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2. 封建社会 ( 公元前 475 年- 1840 年鸦片战争前 ) 

⑴战国时期 (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 :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继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领域得以确立后,战国时期的上层建筑也发生明显变化。在新兴地主阶段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历经 100 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它彻底废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废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种政治制度——以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的制度分别为封建社会中两种最典型的制度所取代。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考生必须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某时期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反映在农业领域。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解放出来从事手工生产,带来手工业的发展,而这两种行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必不可少,商业也必然随之繁荣。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⑵秦汉 ( 西汉、新朝、东汉 ) 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14到19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其中的阶段特征如下:

1.14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重大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变革,也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文主义思想盛行,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2.16世纪到17世纪中期:宗教改革和绝对主义。这个时期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对立。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化。

3.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个时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启蒙思想兴起,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基础也开始形成。

4.19世纪前半叶: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个时期是民族主义的高潮,欧洲各国开始加速扩张殖民地。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欧洲的强国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形成了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贸易。

5.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个时期是欧洲帝国主义的高峰期,欧洲各国开始相互争夺领土,同时民主主义也在欧洲得到了普及。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战争频繁,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兴起。

总的来说,14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 # 发展 # 经济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