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海南儋州高考状元,海南儋州高考状元2023
tamoadmin 2024-06-23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有哪些诗人?2.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3.文言文苏东坡劝学4.谁能给我找古代名人阿!!给你一些素材吧,自己活学活用到作文中。1. 孔 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
1.历史上有哪些诗人?
2.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
3.文言文苏东坡劝学
4.谁能给我找古代名人阿!!
给你一些素材吧,自己活学活用到作文中。
1. 孔 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 庄 子
(1)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2)“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3. 勾 践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4. 屈 原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2)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3)“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4)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5. 项 羽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6.苏 武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煮灯黄卷,宵衣旰食,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我们的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7.司马迁
(1)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
(2)司马迁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4)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8. 刘 禅
他坐在那里开心地笑着。耳边响着美妙的音乐,嘴里品着美味佳肴,怀里抱着美女佳丽。丝竹琴韵里,听不到大臣们讨论争执的吵闹;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战火烧过城池的刺鼻的呛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剑阁栈道凄凉的冷月。他已经忘却了他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国君!他真的觉得这样很好,没有政务缠身,却有荣华享乐。父辈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龙在乱军中拼死冲杀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弃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刘禅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实在令人寒心。
9.诸葛亮
(1)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2)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映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灯即刻熄灭。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
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这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10.陶渊明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11. 王 维
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12.李 白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13.杜 甫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14. 张 继
如果我们面对问题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响,那么你一定会成功的。有这样一首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中唐诗人张继所作。当时的张继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学子,他受到家里的支持和朋友帮助学有所成进京赶考,想以此成功实现心申的理想和报答家人朋友。可天公就是不做美,张继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张继路过苏州,夜宿江边。看着窗外火红的枫叶,听着远处的钟声,张继伤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苦读多年的艰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败了。于情于理他真想放弃,可如果就这样放弃又怎么对得起家人、朋友呢经过漫长的思考他最终理性地选择了放弃科考,去发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唱。一千九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状元呢?当时的状元街谈巷议,穿红戴绿,可如今人们却把他忘了。人们记住的是这不朽的诗篇。正是张继理性地对待了自己的现状,而没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张继最后的成功。
15.苏 轼
(1)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2)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3)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16. 岳 飞
(1)当风波亭上的月华失去了光泽,当你用含泪的眼看着一旁的儿子,也看着即将离别的山河,你,一个失去了士兵的将军,面对一杯毒酒,你选择了吞咽!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涌动的情感,有谁知道你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对你说:你,岳飞将军,虽然你死于一场政治斗争,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为了收复失地,你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誓言,谁能忘记你背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字样啊!你的死,对忠奸二字做了最淋漓尽致地注解,在忠与奸之间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墙!
(2)“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凌云壮志却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难以再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蜚言流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激情四射,永远震荡人们的心灵,回响在大地河山之间——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
17.辛其疾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历史上有哪些诗人?
=^_^= 呵呵!如果用含金理来说的话,古代的举人秒杀当今博士后了吧!应该属于如今的院士级别。这个还真的没法比的喔!
=^_^= 就如今的本科生来说,比三十年前的中专生都会差了一大截吧!你可以咨询老一辈的人了解一下,当年的小学入学率或许都没有如今的大学升学率高;如今的大学升学率可比当年的初中升学率高多了哈!这就是精英教育和普及学渣教育的现状。
=^_^= 百里挑一是精英,十里挑一能省心,学渣里面反复挑,全部挑完肯定糟!所以别说学历洋,轻松到手不值钱!高校留学随便上,学渣终究完了蛋!真才实学皆没有,文凭学历买到手; 投机取巧终是错! 面对现实咋个过?
首先,我认为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科举制度产生的金榜和现代高教毕业的本科生都和自身是否贫穷无关。
古代金榜题名,也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才能实现。
而现代的高等教育也是需要你认真学习才能本科毕业。
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不应该直接比较。科举是一整套选拔(有部分培养)官员的制度; 而高考则只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如果详细的比较的话,高考更像是招生考试,通过了之后就能得到一个身份和学习资格。
科举则不同。
另外,参加大学本科的考试和科举也有不同
1. 大学本科考试在报名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目标--考进大学。而科举没有。
2. 不管是举人还是进士,都是官,而不是吏。而大学本科考试招收的几乎全都是学生,而不是官。
3. 科举考试是分级的,没有通过低等级考试就不能参加高等级的。 而大学本科考试基本上都是考的知识,不是职称。
4. 高层重视程度也不同。科举可是要皇上最后亲自殿试的,而大学本科考试是政府普及文化教育的方式。
05,由于科举是古代选举政府官员的制度,所以一旦金榜题名就预示着一人升官鸡犬升天。
而现代高考制度的设立,是本着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设立的,它只是一种知识的代表,和职称无关。
古代的举人和现在的本科生划等号。因为你中举人之才可以参进仕(公务员)考试,中了进仕才从事公务工作,也就是当官。
清代二百九十六年当中,福建,江西,河南等地陆续移民到海南近二百多万,建有琼州府,儋州府,万州府,涯州府,管理琼山,文昌,定安,澄迈,昌江,万宁,琼海,琼中,东方,乐东等县,光绪末期,海南人口一百多万,那时经过唐,宋,元,明,清陆续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儒学文化,各州府都设置了儒学,各县也设置了县学,培养读书人才,海南的文化,科举到了明清时代蔚然成风,出现了丘浚,王佐,海瑞,张岳菘等知名人物。
然而海南整个清代才考取234名举人,整整296年中,生活了几百万人口,全海南平均一年多才中一个举人,可见考中举人是何等的艰难,现代博士后比举人逊色了许多,现代本科生更不要说了,当然 社会 的贡献不是身份和功名,而是人的能力和做出的成就,对 社会 的贡献,让人民受益,后代受惠。
考中举人已经是县处级的官员身份了,最不济的能享受免除几千亩田地的遥役,税赋,穷人能考中举人可以说一步登天,一夜暴富,成了享受多种特权的贵人,土豪,这就是为什么范进考中举人高兴得发疯的典型例子。
当时海南大名鼎鼎的海瑞也仅是举人身份,但因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惩罚贪污腐化的高官贵人,让其名扬千古,北有包拯,南有海瑞的刚扬正气。
总之,考中举人比登天还难,穷人能考中举人,不仅当官发财,简直是一夜暴富,荫蔽子孙后代,让人人梦寐以求,苦读圣贤诗书了。
明清时期,通过乡试成秀才,通过府试成举人,通过京师考试者可成为进士,通过殿试可分别成为探花、榜眼、状元。举人地位明显高于 社会 平民,并有了做官的资格,最高的可当个县主簿,九品官员,主管教育部门。当然,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完全不同。如果仅从知识水平来看,举人相当于现在重点院校的愽士,在当时巳活得很?洒,衣食无忧了。所以,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把当地考上大学的考生称为"金榜题名",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便称为什么"高考状元",是不当的。现代 社会 、现代教育,还是按现代客观实际的提法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与学位为好。
1990年前的大学生(包括大专、中专生)都相当于古代中举(免学费、按月发放生活费、转商品粮户口、毕业包分配,亨有正式编制,财政全供),真正的鱼跃龙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刻起,农村孩子真正的一步踏进天堂,真正的天之骄子,现在的211、985也没这待遇
对穷人来说:
古代的举人,国家给予的政策是宽容的、优惠的、好处多多的,不然也就没有“范进中举”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在古代,谁家出个举人,那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比拟“一人得到,鸡犬升天”……最重要的是——就业率百分百啊,国家包分配不说,还都是公务员,铁饭碗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现在的本科生,那是遍地开花,比比皆是……相对于古代的举人,那是天壤之别,无论是含金量方面,还是就业率方面,都不可以比拟呀!说多了都是泪啊
古代的举人是国家的官吏吧。意思就是当了官!前途可无量了!那么今日的本科生又算什么呢?国家又不包分配。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全都得自己去寻找职业,大都去打工!所以差别是太大了!
古代举人是功名与就业的一体化,有功名就是官员或候补官员。本科生只是学业水平的认证,与官员任命不能混为一谈。这两者存在本质上巨大差别,不存在可比性,唯一共性只是都是从读书人中选拔而已。
我只知道,古上了举人肯定会记录进家谱族谱里,因为是光宗耀祖滴事情。现在考了本科滴事情不能进族谱家谱。
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
1、诗仙--李白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迈不拘一格,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2、诗鬼-李贺
传说在唐代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每天一大早就外出发掘灵感,偶有心得则写在纸条上的投入锦羹,回家之后再彻夜整理,除非大醉或家里有丧吊的事,绝不间断。他的母亲见他这样用功,曾担忧说:“这孩子恐怕要呕出心血来,才肯停止。”果然李贺在二十六岁就死了。
3、诗圣--杜甫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因此后人封以诗圣之称。杜甫一生清贫不向权贵低头所以为诗圣。“圣人”悲天悯人,杜甫诗风厚重,诗句朴实,一生关注民生心,所以称“诗圣”。
4、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5、诗史--杜甫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
扩展资料诗祖--陈子昂。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
诗星--孟浩然。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孟浩然也。”
诗佛--王维。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魔--白居易。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诗瓢--唐求。
诗囚--孟郊。元好问《放言》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参考资料:
文言文苏东坡劝学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1孤独的群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体,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有些角落,虽然它们暂时被阴暗所笼罩,但终有一天光明会眷顾它们。西南地区那些阴暗的地下暗河便是如此。从xx年秋季开始,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天气,降水量普遍比往年偏少四五成,这直接导致了一些河流干涸,农作物因干旱而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寻找水源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危急关头,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不受降水影响的地下暗河,平日里无人注意的阴暗角落此时却成为了人们的生命源泉。学会等待,才能改变未来,永远不要放弃,终有一天,未来会因你而更加精彩!
有些地方,虽然它们地处边境,偏僻落后,但它们却可能因此而名扬四海。如海南儋州,因其远离中原,独处海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被贬去儋州,相当于宣判死刑,然而有这样一个人,在被贬去儋州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消极颓废,而是对当地百姓认真负责,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给偏远的儋州带去了明媚的阳光。他就是苏轼——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永远不要因外在不足而失去信心,既然不能处在中心,那就让边缘更加完美!
有些群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周围环境难以相容,但他们仍然能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有这样一个黑人男孩,他出生在费城一个贫民窟里,与周围孩子一样,从小就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下长大。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nba选秀状元,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后卫之一,他就是阿伦·艾弗森,一个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那就要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永远都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永远不要轻易放弃,即使现在身处黑暗,但总有一天我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放射出明媚的光芒。
明媚的阳光初三作文2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听到这些话,“没考上好高中,你这辈子都完了”,或者“没考上好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去奋进拼博,这当然是无所厚非的,但是不能这样概论。
我们会忽略能力技能以及思想。
爱因斯坦失败了999次依然继续,为什么高考失败的你,一次重读的机会都不会愿意呢?怕什么,不要被自以为是的自己蒙蔽,你不是高考失翼的天使,在高中三年的巨大压力下都没有成功,如何在专科一年的环境中走出呢?
但是也不是考不上好大学就被世界所冷漠,也不用被家长的语言所恐吓,希望每一个成长的你们都拥有自信,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和技能。
年轻需要奋斗拼搏,不应该在该奋斗的年纪去纵情享乐。现在互联网爆发的时候到哪里都能学习,新媒体出现,公众号被人民消费,流量赚钱,点广告挣钱,开发APP软件不同,消费不同。就算是喜马拉雅专注于听的软件也开始被各个大咖消费,在知乎上写文章,使用公众号推广,各种各样的功能被使用。
而且在这快速的时代里,一定不能浮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玩音乐的,拍**的,当明星的,学艺术的等等都是几十年之后被人们所欣赏。我们的社会虽然功利,但它公平,努力奋斗的人会有成功的时候。就算这些功名利禄晚来十几年也是会到的。所以一定要有好心态。
好心态的拥有,需要你有大智慧。你可以懂得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熬夜打游戏,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为艺术抛头颅洒热血,你会越来越懂得世上的大是大非,去热爱生活,去理解人生。拥有大智慧就需要多看书,各种各样的书,经典的书,前人的智慧门路都在里面,你可以少走一些弯道,多些经验。
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你要控制你自己,不去疯狂的玩手机,不去一直睡觉打游戏,不去熬夜,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能你会发现自己画画特别好、特别有感觉,自己打乒乓球打的特别好,多么有趣的事。
如何能成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一直流传的是爱因斯坦的话“百分之99的努力加百分之1的灵感”,也被家长用来教诲孩子们。但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成功的定义变的也不同,不是有好多好多钱就是成功,也可以是平凡的生活但却十分幸福,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是周游世界被人艳羡。不同的领域成功也有所不同,有人说要有贵人相助,有人说需要机遇,但是勤奋努力总没有错的,你技能超群,机遇来到时,也不会被错过。
用最短的时间做不喜欢又必要的事,剩下的时间里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祝快乐。
谁能给我找古代名人阿!!
1. 苏东坡劝学所文言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 《苏东坡劝学》谁知道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流放到边远的海南岛儋州地区时,为了传播文化,兴办了一所学堂。可是经过一番苦心动员,前来上学听讲的人仍然很少,苏东坡只好去找好友黎子云商量。
黎子云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顽童,整天捉鱼摸虾、饲禽猎兽,从不好好读书。黎子云常对儿子说起苏东坡做学问的事,儿子却总是满不在乎。小顽童听说苏东坡要到他家做客劝学,想要试探试探,于是煞费苦心做了一番安排。
不多久,苏东坡果然来了。刚坐定,小顽童就问起话来:“东坡先生,听说你很会写诗,现在能不能马上吟首诗给我听听?”苏东坡听罢,觉得这是个劝学的好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话音刚落,只见小顽童指着绑在凳脚上的一只白鹤说道:“请先生对鹤吟诗。”苏东坡开口吟道:“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虾鱼……”正要往下吟,小顽童突然揭开一只覆盖的盆子,指着说:“续下去!”苏东坡定睛一看,是只乌鸦,不假思索地续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吟毕,他又逐字逐句讲解一番。
小顽童听了苏东坡吟的诗和他的讲解,为他的过人智慧和才思所折服,急忙进里屋引出父亲黎子云来,父子俩向东坡先生连连鞠躬,深表敬意。
第二天,在苏东坡开办的学堂里,第一个前来听讲的正是这个黎家顽童。消息传开,儋州境内,送子入学的风气就浓厚起来。
3. 关于劝学的古文名句关于劝学的古文名句示例如下: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6、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诗》)
7、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9、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 (戴圣《礼记.学记》)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1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陈著《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15、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劝学》)
4. 关于玩物丧志的一篇古文,貌似是苏轼写的叫《劝学解》。
不是苏轼写的,是韩愈写的。全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
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5. 《劝学》、《师说》、《赤壁赋》考试中常要默写的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韩愈《师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荀子《劝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韩愈《师说》)。
6. 《劝学》荀子,师说》韩愈,《赤壁赋》苏轼,《始得西山宴游记》2010安徽高考名句名篇默写范围(30篇)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共10篇)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篇目(共8篇)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共12篇)
(一)初中部分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7.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古今贤文
古今贤文(志向篇)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胸无理想,枉活一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虎瘦友心在,人穷志不穷。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有志周行天下,无志寸步难行。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般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
古今贤文(真理篇)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事事,须问打柴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孔小不补,孔大受苦。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闻过则喜,知过必改。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古今贤文(合作篇)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知已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古今贤文(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及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了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并且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词的创作不仅工诗,还兼长写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羽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饱含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又和辛弃疾比较接近。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陆游的著作,据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计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训》(见于《知不足斋丛书》)及《家世旧闻》等。中华书局于1976年排印《陆游集》5册,书后附今人孔凡礼《陆游佚著辑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