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北齐历史高考-记录北齐的史书

tamoadmin 2024-09-0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分悬赏: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的复习指导2.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梗3.一本是指什么意思?4.姚政将衰是什么意思?姚政是指什么呢?2010年浙江高考文言文中的,谢谢了5.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高分悬赏: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的复习指导还是我来说两句吧,哈哈第二篇注重考察古代人的精神气质。首先知道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底蕴。然后分别加以熟悉。儒家的入世啊,为官啊,为民啊,忧君啊,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看

1.高分悬赏: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的复习指导

2.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梗

3.一本是指什么意思?

4.姚政将衰是什么意思?姚政是指什么呢?2010年浙江高考文言文中的,谢谢了

5.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

高分悬赏: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的复习指导

北齐历史高考-记录北齐的史书

还是我来说两句吧,哈哈

第二篇注重考察古代人的精神气质。

首先知道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底蕴。然后分别加以熟悉。

儒家的入世啊,为官啊,为民啊,忧君啊,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看什么书涅?新华出版社引进的台湾《国学基本教材》系列可以挑四书看一下,重点看下论语、孟子。

道家的黄老之术,也就是权术,不居功,不二过,不招摇,不低调,哈哈,看看老子,李零的《老子天下第一》解读的非常棒。

庄老一派的大道无为,自然逍遥,

释迦摩尼派的应该不会考的,不过可以适当看下,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随便了解下也好。

其他的书自己找吧,去了解古代人的精神生活、生活理想、为人处世态度和准则。

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梗

魏晋南北朝(又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此三百六十余年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共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历史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实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朝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官员受五胡文化影响,多与胡人通婚,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民变和农民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东魏及西魏后,不久分别被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一本是指什么意思?

这个很简单的。一本现在是指本科第一批(俗称一本),是指在中国高考录取招生的时候在本科层次第一批次招生的学校,录取线一般要达到本一线。 一本、二本、三本是指中国高考录取招生的时候,录取批次和录取顺序分别在本科层次第一批次招生、第二批次招生、第三批次招生的学校。

一本院校一般是985工程/211工程/部分高水平的省属重点、省部共建、小211工程高校,享受来自各方面的照顾,培养属于精英阶层的人才,师资、科研实力一般较强。

二本院校主要是省属本科院校和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综合实力通常低于在高考进行本科第一批录取的院校,有些全国高校中综合实力靠前的学校也在高考本科第二批中招生。

本科提前批、一批、二批和本科三批属于同一学历,性质相同,均为本科学历,学生毕业后颁发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但与专科批次有着本质的区别,专科毕业后颁发专科学历毕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

一本的其他含义:

1.同一根本。《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朱子语类》卷九:“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公冶长篇一》:“仁、义、忠、孝,固无非性者,而现前万殊,根原一本。”许地山《凶手》第一幕:“奴是念着他们俩是一本之亲,而且老公公遗下的产业至今还没分析,论理应该供给他。”

2.完全根据。《新五代史·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容,岂非一本於道德哉!”宋 曾巩《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发祥其德,无可以称;思所以报,一本於心。”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於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

3.表数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宋史·五行志》:“太平兴国 二年八月,青城县 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

4.表数量。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魏书·崔子元传》:“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北齐书·魏收传》:“及诏行 魏 史,收 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於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 邺下,任人写之。”《陈书·姚察传》:“后主 所制文笔,卷轴甚多,乃别写一本付 察,有疑悉令刊定。”《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河道总督平日又合他不对,便借此参了一本,革职拿问。”

5.表数量。戏剧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数出。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6.一定长度的影片亦称一本。

姚政将衰是什么意思?姚政是指什么呢?2010年浙江高考文言文中的,谢谢了

姚政:姚氏,历史上介于北魏与东晋两大之间。姚氏即将衰败。怪才胡叟正好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

给你搞一个全面的东西,可以参考一下。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冠冕:冠族,仕宦之家),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乡国:家乡)。其意之所悟,与成人(成人: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精义入神: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末世:一个朝代的衰亡时期)腐儒(腐儒: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粗别刚柔(刚柔:阴阳)之位,宁有探 未兆(未兆:尚未显示迹象)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姚政:姚氏,介于北魏与东晋两大之间)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时辈:当时的著名人物),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相知:相互了解),何夸言(夸言:说大话)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协:符合)时事而末及鄙 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坎壈(lǎn):不平,喻不顺利),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冯翊:地方名)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末佐:低级官僚),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沙门:梵语的音译。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法成,鸠(鸠:聚集,鸠合,亦作“纠合”;鸠集,亦作“纠集”)率僧旅(旅:众人,众子弟),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纬萧:编织蒿草。萧,蒿类,可以织为帘箔)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鲜有屈焉 屈:屈辱。

B.鸠率僧旅 鸠 :聚合。

C. 将加大辟 大辟: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答案]A [解析]屈:屈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答案]B

[解析]B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中两个“其”都是副词,前一个表揣测,译为“大概”,后一个表反问,译为“难道”。C中前一个“焉”是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后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D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于”表趋向,译为“到”;后一个“于”表对象,译为“对”。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中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答案]D

[解析]D选项无中生有。文本中胡叟虽然与韦祖思有过冲突,但并非因此导致胡叟自己的“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答案]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3分)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

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胡叟孤独飘泊坎坷不得志,没有入仕的路径,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人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很是以礼对待他。授予胡叟小官职,不合(胡叟)的心意。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士俊杰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众,(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恶法成聚集僧众,将对他施加。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陈述申明这件事的好处,于是法成得以免罪。胡叟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一千多匹绢。胡叟对法成说:“(我是)编织蒿草(安贫乐道)的人,为何能舍弃明珠呢?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没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

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家中世代为官,(他的姓)是西夏著名的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方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闻名于家乡。他通过思考与领悟的(事理),同德才兼备的人辩论,也很少有屈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中,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的,大概只有《易经》吧?(我)还是认为可以通过而领悟其中多半的道理。衰败世道迂腐的读书人,只能粗略地辨别阴阳的位置,哪里有从尚未显示迹象的事物中探索深奥道理的人呢?求师问道的道理,不能存在于今天了。”等到他翻读各类书籍,阅读两遍,就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擅长写通俗的语句。因为姚氏将要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从小就熟读经典,常蔑视当时的著名人物,知道胡叟到了此地,召他来相见。韦祖思像平常的态度那样(与胡叟相见),对待胡叟很轻慢。胡叟勉强与韦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寒暄话,就拂袖而去了。韦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要与你谈论自然和人事的关系,为什么急匆匆地要返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自然和人事问题的人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座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了,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世则符合当时的事,而没有涉及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奇于他的才华,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把它作为谈资。

北魏时期,安定临泾(今镇原)县有位怪才胡叟,生逢乱世,四方漂泊,坎坷多艰。他一生清贫,视富贵如浮云,满腹经纶,好发奇谈怪论,一支妙笔,写就天下文章。观其人,闲云野鹤,潇洒脱尘,观其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原文翻译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蔑傲慢。

 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家乡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德才兼备的人辩驳,很少有理屈(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贤的言论,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境界的,难道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通过思考能理解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只能粗略辨别阴阳之位,哪里有在还没有征兆的事物中探索真理的人呢?从师问道的道理,不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读过,就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被别人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年少时读了很多典章,蔑视当时著名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时美德,叙述中世则符合当时的事,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将其作为谈资。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ì)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合(胡叟)的心意。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陈述申明这件事的好处,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靠编织东西生活的是什么人,却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

历史奇才

胡叟少时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十三年岁时,辨疑析理,举重若轻,与成人高谈阔论 ,常令对方汗颜,因而远近闻名,称奇。他自学成才,从不肯拜师,有人劝说,他口出狂言:“古代圣贤之言,得其精神要义者,无非《易经》而已,深思熟虑即可知其大半,而今日迂腐儒士,只能粗略分辨刚柔二体,岂能探幽发微,预知未来,何谈为师。潜心求道,并非在乎相师。”胡叟平日浏览群书,过目成诵,喜好作文,文思敏捷,驱遣文字,既可典雅优美,又可粗犷通俗。后秦姚政与魏军交战多年,屡受重创,渐渐衰微。十八岁的胡叟见姚氏风雨飘摇,即将衰亡,就只身进入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体察风情民俗,静观世事变迁。因怕被人知道,隐姓埋名,行踪不定。当时长安城北有个叫韦祖思的名士,从小饱读经籍,学问不浅,自视甚高,对当世名流不屑一顾。但他早闻胡叟大名,听说胡叟来到长安,急忙设法召来相见,一同切磋。韦祖思待客比较随便,对胡叟不免稍有怠慢,胡叟为人何等狂傲,看在眼里,并不多言,故意与韦祖思话些天气冷暖之类无关痛痒的闲话,话不投机,拂衣而去就要告辞。韦思祖好生奇怪,忙上前挽留,说:“正要与君纵论天道人事,为何突然辞去?”胡叟答道:“可以谈论天道人事者早已不在,我知君,君知我,何必如此夸夸其谈。”言罢,不再啰嗦,头也不回地飘飘然扬长而去。

四海为家

胡叟四海为家,居无定所。先入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再随刘宋王朝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入蜀,在蜀期间为当地豪杰俊才所推崇。当时寺中有个僧徒名叫法成,聚集率领游僧近千人,铸成丈六高的金佛像。宋主刘义隆恨他聚众喧哗,要对他施以极刑,胡叟听说后,急急忙忙赶赴丹阳(今安徽宣城县),极力为法成申辩美言,终于使法成得以豁免。返回蜀地后,法成感恩不尽,一定要赠送珍宝财物,价值千匹布帛。胡叟重义轻财,说道:“我此行是为德请命,义不容辞。与钱财何干!”将一应财物统统拒绝,仍是两袖清风而去。益州(今四川境内)地处西南荒僻贫脊之乡,北有杨难当,西有沮渠牧犍,都偏居一隅,建起自己的小朝廷。胡叟居此地五六年,无人赏识,他也看清这些小朝廷苟安一时,不会长久,自己滞留其间已无施展余地,就对知己朋友广平(今河北鸡泽)人程伯达赋诗表明归魏的心迹:“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宾;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望卫惋祝?,眄楚悼灵均,何用宣忧怀,托翰寄辅仁。”并表示:“吾之择木,夙在大魏。”之后,他毅然北上归附北魏朝。一年后,牧健投降北魏,朝廷认为胡叟能认清形势,先期归附,遂拜胡叟为虎威将军,赐爵始复男。

生活描述

胡叟在魏还是老脾气,不看重钱财,从不置产业。家住密云(今北京市东北),蓬屋陋室,生活窘迫,常被饥贫困扰,却从不在意,更不因此羞愧,倒是常常豪饮自醉,怡然自得。他有个养子字螟蛉,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供其饮食。胡叟每次到富贵人家作客,总是骑一头老母牛,一身破烂衣裤,带上一个自制的布袋,袋中可装三四斗米,酒足饭饱后,顺便将剩余的肉饼之类装进布袋,带回给螟蛉吃。说来有趣,饱读经史的胡叟并不是个四体不勤的书呆子,田耕疱厨都很在行。有个叫高闾的朋友曾登门拜访,正撞见胡叟一身短打扮,背着一捆柴草从田间走来。朋友登门,自然要热情款待,不要看胡叟居室寒酸简陋,场院狭小,饭菜却做得精细、洁净,别有味道,浊酒、菜疏,主食亲自操办,佐以醋酱等调料,尤为鲜美。胡叟家有二妾,都已年老色衰,又瞎又跛,一身布衣,已是褴褛不堪。高闾看到胡叟家中这般光景,心中不忍,赠给他价值十余匹布帛的实物,胡叟并不推辞,坦然收下。密云一带的人都仰慕胡叟的品德,常馈赠粮谷麻布,胡叟从不独享,总是分给大家共用,随聚随散,至死家中没有余财。

逝世

胡叟八十而亡,身后无子嗣,其族侄胡始昌迎回灵柩,葬于墓地。又把他一个弟弟过继给胡叟,承袭了爵位始复男虎威将军。

又是《魏书·胡叟传》(节选)注译

原文据中华书局《魏书》(北齐)魏收撰 连晓原注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⑴。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⑵。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⑶。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⑷。学不师受,友人劝之⑸,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⑹,其唯《易》乎⑺?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⑻,宁有探赜未兆者哉⑼?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⑽,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⑾,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⑿。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⒀,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⒁,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⒂。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⒃,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⒄,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⒅,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⒆,鸠率僧旅⒇,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21)。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22),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详注(原创):

⑴胡叟:字伦许,北魏安定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人,生卒年不详。幼聪慧,有奇才,逢乱世,不得志,处清贫,轻富贵,多学问,善属文,好发奇谈怪论,潇洒脱尘,无拘无束。八十而亡,无子嗣。

⑵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比喻仕宦大官。西夏:党项人于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此泛指西部地区。著姓:大姓望族。

⑶乡国:家乡。⑷交论:辩论。尠:读xiǎn,同“鲜”,意思是很少。屈:理亏,如成语“理屈词穷”。

⑸受:同“授”,此句是说胡叟不拜师授学。劝:勉励。之:代师受。

⑹意思是:得其精神要义的。⑺其:大概,副词,表揣测。《易》:《易经》。

⑻意思是:只能粗略地分辨刚柔二体。《易经》的哲学理论,以“阳(刚)阴(柔)学说”为基础。⑼宁:难道。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兆:征兆。⑽姚政: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⑾京兆:古都长安(今西安)及附近地区。韦祖思,据《资冶通鉴》卷一百十八记载:“夏主勃勃征隐士京兆韦祖思。……汝昔不拜姚兴,今何独拜我?”,当是个名士。⑿典坟:亦作典贲,三坟五典的省称,泛指各类典籍。召:邀请.⒀聊:略微。⒁前载:前人记载之事。⒂鄙黩:轻蔑傲慢。⒃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⒄刘义隆:南北朝刘宋皇帝,此指刘义隆时期。梁秦,梁州、秦州。刺史,官名。⒅末佐:低级僚属。⒆沙门:佛教术语,此泛指出家人。⒇鸠:纠集、聚集。(21)大辟:,主要指斩首。(22)纬萧:.编织蒿草,此指恃纬萧而食者。语出《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后用为安贫的典故。

译文(原创):

胡叟,字伦许,安定郡临泾县人。他的祖上有做大官的,是西夏的大姓。胡叟小时聪明,十三岁就能辨析疑难阐释事理,在家乡很出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东西,同成年人辩论,很少有理亏的。他不愿拜老师授学,友人勉励他拜师授学,胡叟说:“先圣的言论,能深得精神要义传的,大概只有《易经》吧?我还是认为经过自己的思考能理解大半。晚世迂腐的读书人,只能粗略地辨别阳阴刚柔二体,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要义,不在今世。”等到他博览群书,多次用眼阅读,用口背诵。胡叟会写文章,既善于创作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后秦姚氏即将衰败,于是,他来到都城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长安一带的名士韦祖思,从小就读众多典章,当时的人他大多看不起,知道胡叟到达此地,就邀请他与他见面。韦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读书人那样,对胡叟不够尊重。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出来了。祖思执意挽留他,说:“应该和你好好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失很久了,和你相识,何必如此自大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叙述前人的记载,不背离原有的美处;叙述中古之事,符合当时的情形,并且不轻蔑傲慢。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上还传诵他的文章,把它作为日常的玩笑话。

胡叟孤身飘零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期,梁、秦二个州的刺史冯翊和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以较高的礼节接待他。授予胡叟低级僚属之职,不能满足他的期望。没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出家人法成,聚集率领僧兵,人数近千人,铸造一丈六尺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准备将他斩首。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终于得以免罪。胡叟回到蜀地。法成感激他,送他珍贵的礼物,价值一千多匹绸缎。胡叟对法成说:“纬萧守贫的是些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肯接受。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1

 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0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韩非子)

 0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06、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0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0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0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16、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8、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2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1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1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9、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2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2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22、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23、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孟子)

 24、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孟子)

 2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3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3

 第1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第2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3句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第4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5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6句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7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8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9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10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第11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12句 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第13句 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第14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

 第15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16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第17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18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9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20句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第21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第22句 万物兴歇皆自然。

 第23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第24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第25句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第26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27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28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第29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30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第31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32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33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

 第34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35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4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3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3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3、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3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3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3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4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4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4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4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4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5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5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5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5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7、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58、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6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6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6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6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6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6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7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7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8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5

 1.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4.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6.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7.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8. 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0.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1.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2.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7.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8.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9.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20.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1.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2.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2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2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26.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27.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哲理名句集6

 1、如切入磋,如琢如磨。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听其言,观其行。

 8、求大同,存小异。

 9、挂羊头,卖狗肉。

 1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5、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1、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皆空。

 2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6、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2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3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3、日日行,不怕千万里;事事做,不怕千万事。

 3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6、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37、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8、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言必行,行必果。

 4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5、是可忍,孰不可忍。

 46、吃一堑,长一智。

 4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5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契而舍之,朽木不折。

 5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5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6、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5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文章标签: # 胡叟 # 孟子 # 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