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2015年高考文言文-2015高考文言文汇编

tamoadmin 2024-11-0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2.六上语文《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汇编3.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买什么书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

1.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2.六上语文《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汇编

3.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买什么书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2015年高考文言文-2015高考文言文汇编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六上语文《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汇编

 一、教材分析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大屏幕出示课题)

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

(蜀,指四川; 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和对古文言词语的理解,随机正音和释义。如“语”的读音yù,“恃” 、“钵”的释义等(并将该字至于语言环境中练读)。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练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简单提示问号和叹号语气的不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多音字读准),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3.学生齐读。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悟读文言文的技巧。

(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我们读文言文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

结合释义、教师和学生对读,学生和学生对读,引导学生读通语句,读准节奏。

5.指名通读课文,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用现代文概括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读书,发现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白话文来说明,可见文言文的精练啊。

你能不能也试着用文言文来概括这个故事呢?出示:

此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终,贫者 富者 。

(学生用文言填空不太容易,教师可以做适当提示: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认识现代文与古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简练。)

板书:贫者 至

富者 未至

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文章需要细细品啊,我们再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出古文里的味道

 (三)品读,悟文章之情。

故事很简单,二僧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做法却截然不同,同桌分角色读读

课文体会体会,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1.学生练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遍:两个同学分角色对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遍:老师读富者的话,一人读贫者的话。

注意体会“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富者的怀疑与轻视的思

想感情。

第三遍:老师读贫者的话,全体读富者的话。

体会“吾一瓶一钵足矣。”引发学生的想象,体会穷和尚的内心想法和坚定意

志。

3.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蜀鄙此二僧不光是“一贫,一富”,更是“一

有志,一无志”、“一勇敢,一怯懦”、“一坚定,一犹豫”、“一敢想敢为,一只想不

做”……

引读(学生齐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4.思考: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这两位都想去南海的僧人,为什么富者

没有实现,贫者却实现了呢?你想说些什?

(有志者事竟成,不但要立志,还要行动……)

5.齐读课文。

(四)拓展,寻古人之迹。

1.文言心声、文如其人,好的文章光照后人,也必然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下面我们读一读有关彭端淑老先生的资料,看能不能找到“蜀鄙之僧”的影子.

资料:彭端淑年少时,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山,甚是勤奋。为官时,初到粤(yue)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li指官员)民无不惊佩。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先生啊!彭老先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启示: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自由读句。

(老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不但要有目标还要有行动,就是去“为”。)

学生齐读句。

教师板书:为 不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请记住今天认识的贫者,请记住彭端淑老先生,请记住老先生的名句。学生大声朗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板书设计:

蜀 鄙 之僧

贫者 为 至

富者 不为 未至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句意及文意,背诵课文。

2、 了解本课对比手法的运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故事

师导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蜀鄙之僧》。板题

二、 品读感悟

1、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解决这段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何如”是一种倒置句式。练习背诵这一段。)

2、 对待同一件事,贫僧和富僧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对照一问,自己试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二人分角色读,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a、 学生读书,然后汇报这一段话的意思。

b、 找两名学生读,看谁能读出语气的不同。全班分角色读。尝试背诵。

c、 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富僧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发表个人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d、贫僧去南海之前,一定会想到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却说:“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富僧听了贫僧的话,又是怎么说的?

(体会贫僧意志坚定,没有被困难吓倒,读出贫僧坚定的语气,分角色朗读练习,体会对比手法的应用。)

e、贫富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贫者的坚定志向。多么令人敬佩的贫僧啊!他去南海的途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想象。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 齐读下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再一次体会贫者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你想对贫僧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 二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结果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播放课件)。我们应该学习谁呢?

5、 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6、 结合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解。(课件出示)

7、 练习背诵课文。

三、 本课总结

本文以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从而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四、 课外延伸

蒐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买什么书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这本是包含了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但是我认为里面有些知识点没有写得很到位,一本22.80元。

《初中文言文解霸》,这本是分为七,八,九三册,但是我认为里面知识点罗列得很充分,一本19元.

文章标签: # 宾语 # 学生 # 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