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考有趣历史题_高考历史大题知乎

tamoadmin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1.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2.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3.一道高考历史模拟题。帮忙解答下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Ⅱ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一.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1.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2.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3.一道高考历史模拟题。帮忙解答下

高考有趣历史题_高考历史大题知乎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Ⅱ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A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C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D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B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C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A

(2011年四川省文综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D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图8

(2011年浙江省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B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1年重庆市文综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B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C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D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C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求几道高考历史大题

答:1.(2015年高考江苏卷1题)《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年高考浙江卷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求几道高考历史大题

答:

1.(2015年高考江苏卷1题)《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年高考浙江卷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 2015.1.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

政治答案《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 文科综合(三)参考答案24.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等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解题思路 免征车辆购置税对消费者来说,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对企业来说,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其它的说法都不对,本题选C。

25.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配方式以及收入分配公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思路 解决国企内部分配不公问题,规范国企收入分配秩序需要建立健全国企薪酬结构和薪酬监管体制,规范负责人薪酬管理。

②的说法是错误的,国企一线员工报酬不属于再分配。③的说法是错误的,规范而不是取消国企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

①④正确,本题选B。?26.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股票和债券的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调用知识和分析说明问题等能力。

?解题思路 投资者投资股市是作为股东获取投资收益,作为债权人获取资产收益指的是投资债券,故①错误。国债以 *** 的信用担保、以税收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不能混淆国债与股票,也不能混淆担保与保证,故④错误。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股票市场的作用之一。②③正确,本题选C。

27.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以及历史观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等能力。解题思路 “向自己开刀”,以 *** 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民间活力的“加法”的做法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选D. A的说法错误,要强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B、C不符合题意。

28.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认识论、价值观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等能力。解题思路 漫画批判当下一些地方投资建设过程中不能对待传统文化的现象。

花钱买来的文物多不是真实的历史文物,少有价值。不尊重实践的物质性的能动性是盲目的。

买来的东西不能代表特定的历史,不能满足人的主体需要。①④的说法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

29.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认识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等能力。解题思路 ③④的说法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形式,通过实践获得了手机辐射会影响植物生长的认识,也表明物质能被人认识。

①不符合题意,②的说法是错的。30.B 命题立意 本题考历史观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等能力。

解题思路 传统文化中有的落后于社会实际,需要批判的继承,吸取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所以,选B。

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C、D的说法是错误的。31.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功能、科学技术的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调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等能力。

?解题思路 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在运河文化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②的说法正确;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④正确。

①错误,③不符合题意。32.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经济与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分析说明问题等能力。

解题思路 国家叫停各类文化政绩工程是增加百姓负担、加重地方债务,引发诸多非议甚至社会矛盾,这样就阻碍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③④符合题意。

其它说法不符合题意。33.D 命题立意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 *** 、依法治国等有关知识,同时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

解题思路此案法院的判决主要体现了司法机关对 *** 行使权力的监督,同时,也说明 *** 要依法公开 *** 信息,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①错误,因为法院不是权力机关,对 *** 的监督属于司法监督,人大对 *** 的监督属于权力监督。

②的说法也错误,因为法院不能行使 *** 的权力。所以,选D。

34.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全国人大的职权,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解题思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是其行使监督权,推进法律实施的体现,④正确,排除②;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①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出各级 *** 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了 ***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③正确。

35.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国家利益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等能力。?解题思路 中俄开展合作是因为两国之间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一致”的说法错误,A错误;B错误,基本形式还包括冲突;中俄两国签署协议体现了合作,中俄开展合作是因为两国之间有共同利益,所以C正确;D错误,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的独立、 *** 和利益。

40.(1)材料一中图反映了2002年以来,我国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低于发达国家。(2分)。

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1》 1859年冬,洪仁计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等。

(1)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资政新篇》。经济、政治、文教、外交四个方面。

(2)新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近代史上,最早兴办学校的是哪部分人?其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翻译、军事、翻译人才。

(4)新方案为什么根本没有实行?

——原因: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2》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答案:

材料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实行罗斯福新政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材料二:列宁。使用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 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

3》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睱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引自<<谭嗣同全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其理由是什么?论证的本质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3.)“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1·阅读下列材料: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涉及哪两个部门? ——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军队、财政。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接受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居首位的是什么国家?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它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英国。呢龙,棉布。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5》 材料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2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3 ……增开天津为商埠……

(1)上述三则材料的条款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哪些不平等条约规定的?

《南京条约》、《大泽条约》、《北京条约》。

(2)材料表明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草思 (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申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太平军、捻军),可以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

(1)“和议既成”指的是什么?

—— 指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2)这段话表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 目的:镇压国内起义,解除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勤远略"的目的是否实现了。

——没有实现。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

到80年代申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清政府成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军?

(2)北洋水师在哪次战役中彻底失败?

(3)·北洋水师的覆没说明了什么?

答: (1)海军衙门。(2)中日甲午战争威海战役。(3)北洋水师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

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2)中国资本主义的状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答:·(1)社会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申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釉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特点,0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0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封建势力存在者一定的依赖关系。(2)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初本□封建主义篮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4、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上述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条约中哪项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4分。不必抄写材料原句)

(3)请概括指出读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答:·(1)《马关条约》是哪次战争签定的?——甲午中日战争。(2分)

(2)条约中的哪些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3)请概括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人一个新阶段。(2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

5、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1)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主要指哪些派别?

——顽固派和洋务派。

(2)这场论战是什么性质?有什么作用?

——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它使千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道高考历史模拟题。帮忙解答下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答该题分两步。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而法国人同一时期 “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果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 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

D.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 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 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即为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

宋元时期,古代商业步入新的高峰期,主要有两大基本表现:一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二是城市功能扩大,打破了“坊”“市”的限制,还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明清时期,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尤其在江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丝棉纺织业很发达,专门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所以,此题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考生掌握宋元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至于此题的答案很显然是B选项,C选项之所以不选是因为“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的时代是明清而不是宋代。D选项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了,不选。

文章标签: # 材料 # 中国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