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集合简易逻辑高考题,集合和简单逻辑题目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及其答题技巧和详细的知识点有哪些2."高考"中数学的50多个考点是什么?3.高考数学考的最多的知识点4.数学题目5.高考数学的题型及其占比因a,b是单位向量,故|a|=|b|=1,a?=b?=1.设向量a,b的夹角为t(0?t180?),则有a·b=|a|·|b|cost=cost.(2)易知,(2a+b)b.<===>(2a+b)·b=0.<===&
1.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及其答题技巧和详细的知识点有哪些
2."高考"中数学的50多个考点是什么?
3.高考数学考的最多的知识点
4.数学题目
5.高考数学的题型及其占比
因a,b是单位向量,故|a|=|b|=1,a?=b?=1.设向量a,b的夹角为t(0?≤t≤180?),则有a·b=|a|·|b|cost=cost.(2)易知,(2a+b)⊥b.<===>(2a+b)·b=0.<===>2ab+b?=0.<===>cost=-1/2.(0?≤t≤180?)<====>t=120?.即(2a+b)⊥b,<====>t=120?,故选C.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及其答题技巧和详细的知识点有哪些
这个知识点不难。
经查询国家教育部信息可知,高中数学的集合和简易逻辑在高考中会单独考查一个集合的小题,整体来看题目难度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的,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这个知识点必须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把基础打牢固,掌握其基本题型就可以了,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交集、补集、交集、并集,高中数学最难的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种曲线运动的题,一般高考会在后面几道大题中出一道这种类型的。
"高考"中数学的50多个考点是什么?
高考数学必考考点 耐心看 很多 (139个)
必修(115个)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 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的概率; 2.等可能的概率; 3.互斥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3.抽样方法;
4.总体分布的估计; 5.正态分布; 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 2.导数的几何意义; 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5.复合函数的导数; 6.基本导数公式;
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1.复数的概念; 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
4.数系的扩充.
答题技巧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直接法:
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特例法
特例法特例法特例法:就是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图解法图解法图解法图解法:
就是利用函数图像或数学结果的几何意义,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解不等式、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直观几性,再辅以简单计算,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解法贯穿数形结合思想,每年高考均有很多选择题(也有填空题、解答题)都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既简捷又迅速
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就是充分运用选择题中单选题的特征,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择支这一信息,从选择支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择支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支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使用筛选法的前提是“答案唯一”,即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高考数学考的最多的知识点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 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的概率; 2.等可能的概率; 3.互斥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3.抽样方法;
4.总体分布的估计; 5.正态分布; 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 2.导数的几何意义; 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5.复合函数的导数; 6.基本导数公式;
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数学题目
高考数学考的最多的知识点:
集合、简易逻辑(4个)
1.元素与集合间的运算
2.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3.全称、特称命题
4.充要条件
函数与导数(13个)
1.比较大小
2.分段函数
3.函数周期性
4.函数奇偶性
5.函数的单调性
6.函数的零点
7.利用导数求值
8.定积分的计算
9.导数与曲线的切线方程
10.最值与极值
11.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12.证明不等式
13.数学归纳法
数列(4个)
1.数列求值
2.证明等差、等比数列
3.递推数列求通顶公式
4.数列前n项和
三角函数(4个)
1.求值化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图象变换、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
3.二倍角的正、余弦、角公式的化简
4.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面积公式)
平面向量(3个)
1.模长与向量的数量积
2.夹角的计算
3.向量垂直、平行的判定
不等式(3个)
1.不等式的解法
2.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化简、证明、求最值)
3.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直线和圆的方程(3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3.点到直线的距离
圆锥曲线(4个)
1.求标准方程
2.求离心率
3.弦长
4.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简单几何体(3个)
1.线、面垂直与平行的判定
2.夹角与距离的计算
3.三视图(体积、表面积、视图判断)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3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组合的常用方法
概率与统计(6个)
1.抽样方法
2.频率分布直方图
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4.条件概率
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
6.线性回归方程与独立性检验
复数(3个)
1.复数的四则运算
2.复数的模长与共轭复数
3.复数与复平面的点的位置
框图(3个)
1.按流程计算结果
2.循环结构条件的判断
3.程序语言的读取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2个)
1.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互化
2.参数方程的化简
不等式选讲(2个)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零点分段法)
2. 利用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高考数学的题型及其占比
⒈ 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带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⒉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 1.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对一些代数命题真的判断. 授课类型:复习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这一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及集合同集合之间的关系.简易逻辑知识部分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等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知识点与学习目标:
高考评析
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
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数学思想
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2、求补集的思想;
3、分类思想; 4、数形结合思想.
解题规律1、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
1)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
2)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
3)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
2. 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
1) 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
2) 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
二、基本知识点:
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属性:
(1) (2) (3)
2、常用数集符号:N Z Q R
3、子集: 数学表达式
4、补集: 数学表达式
5、交集: 数学表达式
6、并集: 数学表达式
7、空集: 它的性质(1) (2)
8、如果一个集合A有n个元素(CradA=n),那么它有个 个子集,
个非空真子集
注意:(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用 符号表示;
(2)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用 符号表示
解不等式:
1、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f(x)|>g(x) |f(x)|<g(x)
(2)几何法
(3)定义法(利用定义打开绝对值)
(4)两边平方
2、一元二次不等式 或 的求解原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二次函数与二次不等式的联系从而推证出任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对应的图形
不等式
△>0
△=0
△<0
3、分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4、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
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与P的真相反;
(2)“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
(3)“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时为,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5、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数学的题型及其占比介绍如下:
基础题占的比例是70%,20%是中等的,10%是难的。?
高考数学各部分占比?
1、高考数学基础题占试卷的比例 基础题占的比例是70%,20%是中等的,10%是难的。 其实文科、理科是有一些差异的。不过一般来说,都是7:2:1,基础题百分之七十,中档题百分之二十,难题百分之十,但是高考每年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它会一年简单,一年难,所以最终会在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尽量不要去管什么难题,将基础题和中档题复习好,最后一定会有个不错的成绩。?
2、数学试卷分布情况 试卷内容及分配比例:集合、简易逻辑10分、数列19分、三角函数19分、立体几何18分、圆锥曲线18分、概率与统计18分、导数18分、算法5分、线性规划5分、不等式5分、向量5分、复数5分、三视图5分 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 试题题型及分配比例:选择题40分、填空题30分、解答题80分 。
高三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1.首先,学生们最好每次上课之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简短地预习,这样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个笼统的了解,标志出自己预习时不懂不太理解的内容,便于在老师上课时学生进行提问,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
2.其次,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勤于记笔记,对老师所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数学题目的解法,有时不能光靠脑子,一定要经过周密的笔头计算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难点并且掌握化解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3.接着课后一定要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不断练习巩固,把课堂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加强课后练习,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使你的解题速度越来越快。
4.学习数学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